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政策治理优化

  中评社╱题: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政策治理优化 作者:黄清贤(台湾),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事务部主任;安世文(天津),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摘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系统性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下,本文探讨对台经济文化制度政策的环境内涵与历史演进,对于涉台政策制度进行规律性认识;同时探讨两岸经济文化政策制度的治理逻辑,接着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上,建议多元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对台工作合力以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推进对台政策制度现代化与法治化,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迈向成就两岸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基础性系统工程。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①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两岸关系面临节点,如何优化对台制度与政策的治理,成为重要任务。因此本文探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政策的环境、发展、逻辑,以及治理优化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两岸融合发展,为祖国完全统一建立坚实基础。

  一、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下的环境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首次提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②隔年先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二十大报告。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既是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任务所指;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是实现总体方略的途径之一。

  总体方略和实现途径共同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内涵包括反“独”反干涉的环境下,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互信,为两岸统一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总体方略的重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③从根本上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血脉亲情无法割断,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能阻挡。④

  在新时代背景下,外部势力“以台制华”不断试探大陆底线,“倚外谋独”各种挑衅层出不穷。大陆需要把握主导权和主动权,以两岸融合发展为纲,落地同等待遇,推动对台制度政策的落实落细,促进心灵契合,因此对台制度政策就出现优化治理的需求。相关环境的主要变迁如下:

  (一)外部势力干涉,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

  外部势力对于台湾问题,干涉手段日趋多样化,包括政治施压、经济制裁,甚至学术研讨、民间交流等,企图异化两岸关系性质,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破坏台海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美西方外部干涉势力的建制派,以拉拢盟友、构建对抗机制等手段,恶意破坏两岸关系,为两岸和平发展设置障碍。外部干涉势力引导、利用或附和台湾当局言论、行动,通过各种管道炒作,传播错误资讯,制造紧张对立,企图恶化大陆的国际环境。因此大陆继1993年、2000年发表白皮书后,在2022年公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拨乱反正阐明两岸关系与未来发展。

  (二)“台独”阻碍双向融合,大陆推动单向发展

  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并且设下台海互动的交流门槛,两岸的双向融合发展受阻,因此产生由“双”到“单”的政策制度转移。大陆方面运用辩证思维,积极践行单向的融合发展,通过民间来往的畅通,增进经济与文化交流合作,推进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在民间层面,大陆积极地提供办法和措施,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鼓励和支持更多台企、台胞等,探访大陆、认知大陆、信赖大陆和扎根大陆。

  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政策演进

  从两岸分隔的1949年迄今,大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维护台湾同胞权益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历史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包括隔绝与初步探索、恢复联系与发展、交流合作与制度化、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

  (一)隔绝与初步探索:1949—1978年

  由于国际局势和中国发展的特殊原因,此阶段主要处于两岸政治、军事对峙状态。两岸关系紧张,经济文化交流中断。1956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解放台湾”八项主张,⑤为后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二)恢复联系与发展:1979—2000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两岸经济文化关系得以重新建立,为两岸关系正常化建立基础。⑥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若干规定》,是大陆首个全面、规范鼓励台胞投资大陆的法规。⑦1992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的函电往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经济文化互相交流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

  1993年8月,国台办、国新办发布《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阐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⑧199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正式将保护台商投资正当权益,纳入法治化轨道,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⑨同时,辜汪会谈开启了两岸关系事务性协商与交流的90年代发展。

  (三)交流合作与制度化:2001—2015年

  2000年2月,国台办发布《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重申一个中国原则,驳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错误论调,进一步阐述了台湾问题历史经纬与现状,向世界阐明大陆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方针。⑩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⑪

  2008年12月,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为两岸的经济文化开启大交流、大开放、大发展。2010年6月,两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⑫2013年6月,两会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希望进一步放宽两岸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制度性保障,⑬可惜因为“太阳花学运”,迄今未实施。

  (四)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2016年迄今

  2016年5月民进党当局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两岸共同政治基础,给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为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大势,2018年2月,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条;⑭2019年11月,国台办等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条;⑮以及2020年5月支持台商应对疫情的助力台企11条措施、⑯2021年3月支持台胞台企农林业的22条措施等⑰。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助力落实台胞、台资和台企的同等待遇,旨在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同时,2022年8月,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颁布了《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阐述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基本方针、政策主张、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⑱2024年5月,“两高三部”制定的《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对《反分裂国家法》作出了进一步细化和补充。⑲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的决定》,对于两岸民事判决的相互认可和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⑳,以上经济文化等各层面的对台制度与政策,旨在以两岸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推动健康的融合发展。

  三、两岸经济文化制度政策的治理逻辑

  植基于复杂多维的两岸关系大系统中,两岸经济文化的治理逻辑和发展目标,旨在通过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助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在这一框架下,治理逻辑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次级系统的相互依存与动态平衡。

  简言之,两岸治理应超越单一维度的考量,构建一个包容性、灵活性的治理体系。国家对台政策如包括“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农林22条”、《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等,展现了中央政府对台政策的连贯性与前瞻性。政策体系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为台胞台企等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促进两岸经济深度融合与文化交流互鉴,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和心灵契合。

  (一)两岸经济相适,共谋发展

  深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有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经济互补性强,两岸之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深度融合,这种趋势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也是外部势力难以逆转的。大陆的完备产业体系、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巨大市场,正是吸引台商增加对大陆投资的利多。

  尽管目前面临两岸的政治挑战,以及美西方围堵造成的经济困难,尤其是美国特朗普上台后给两岸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两岸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和客观需求并未改变。诸如两岸企业家峰会、各省市与台湾经贸投资洽谈会等,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为两岸产业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产业融合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两岸企业家、工商界人士的相互瞭解与信任,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两岸文化相通,互利共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和精神纽带。它融入了两岸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形成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助互利、共存共荣。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两岸同胞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促进两岸心灵契合,从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例如通过举办中华文化论坛与各省市文化活动,两岸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两岸融合的意涵、关系和新发展。增进了两岸同胞之间的瞭解和友谊,助力两岸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同时,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也有助于推动台湾的中华文化发展,为台湾的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经济文化互促,共建双赢

  两岸经济文化的治理逻辑和发展目标,强调经文互促和互利双赢。两岸经济不是单方面的依赖,而是强调相互依赖与相互依存。台湾经济对大陆高度依赖,同时大陆经济也对台湾有重要作用。这种相互依赖体现了资源互补、取长补短的原则,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者,两岸文化都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应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之中,以他人为重,例如大陆的对台政策秉持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这样的文化逻辑正可以增进两岸经济层面的互补互荣、共存共荣,和平、和睦、和谐地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四、两岸经济文化制度政策的治理路径

  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应该处理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及对台政策体系等关系。致力于探索和完善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进对台政策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对台部际关系改革,确保同等待遇政策得以落地落实落细,为实现祖国统一建立坚强基础。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两岸现代化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及其内涵,彰显以两岸人民为中心,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融合发展的理念。

  1.稳定环境,健康推动

  在“两制”台湾方案思维下,一方面消弭“台独”分离主义、抵制霸权主义干涉和台湾问题国际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融合发展创造稳定环境;另一方面,应用中国式现代化思维,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降低祖国统一后的治理成本,实现两岸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同时,可针对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当局造成的双向融合发展受阻问题,深化单向融合策略。破除制度政策障碍与篱笆,应通尽通,能通早通。在不依赖对方完全配合的情况下,通过自身改革与发展,增强对台胞的吸引力,推动两岸关系逐步缓和,促进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

  2.增进福祉,相互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成果应由两岸同胞共享。通过两岸融合发展,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让台湾同胞,率先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共享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成果。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和利益。

  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应该也必然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通过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强两岸民众之间的瞭解和交流,增进相互瞭解和信任。而且能有助于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来,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多元加强

  探索如何通过深化经济交流合作机制、拓宽领域、优化环境等方式,进一步激发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活力与潜力,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与动力源泉。同时,探索如何创新文化交流合作的方式与手段,如利用数字技术、社交媒体等新兴的媒介平台,拓宽文化交流合作的管道与空间,为两岸融合发展建立坚实的文化基础。

  1.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各层面合作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大陆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太、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台湾同胞可以运用在资通讯ICT方面的既有基础,投入大陆的高品质发展,搭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列车,一起开创两岸同胞的高质量与现代化福利。

  2.两岸文化艺术等领域多层次交流

  鼓励两岸文化机构、艺术团体、教育机构和体育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创新机制,简化审批流程,为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产品交流提供便利,吸引两岸同胞广泛参与,促进两岸人民在文化、艺术和体育等领域上的相互瞭解和技艺切磋。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交流,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推动两岸文化内容的线上交流,如线上艺术展览、数字图书馆、网络教育课程,打破地理界限,实现交流的即时性和广泛性。支持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两岸交流,鼓励其成为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格局。

  (三)提升对台工作合力,落实落细同等待遇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对台工作会议也指出,提升对台工作合力。为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应尽快推动对台体制机制及部际关系改革,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确保同等待遇政策的落实落细。

  1.优化对台部际协调机制

  目标在于透过整体性治理,优化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确保对台政策的高效执行。在总体方略的指导下,瞭解台湾同胞需求,推动对台治理体系的多层级、多功能协同,优化公私部门间的互动关系,实现政府治理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通过改革,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资讯共享和沟通协作,减少政策执行的摩擦和阻力,从而提升政策的效率与效能,有助于确保台湾同胞同等待遇等政策能得以顺利落实。

  2.细化同等待遇政策措施

  同等待遇政策的落实落细,关键在于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台湾同胞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大陆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这些包括在生活、学习、工作、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制定具体可行政策,优化相关政策执行流程,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多实际帮助和支持、便利和保障。同时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提高台湾同胞对于政策的知晓率和理解度,从而增强获得感和归属感。

  (四)推进对台政策制度现代化

  对台政策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向,在于促进两岸人民的利益为目标,探索和完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强对台政策制度的通惠情、法制化,构成新时代对台政策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要素。

  1.迈开步伐探索两岸融合发展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可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政策、搭建平台、提升服务等综合措施,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中,福建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示范区更可在中央资源支持下,大力开展政策创新、机制完善、平台建设、服务优化等方面的实践,如继续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台先行先试、对台司法服务优化、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数字第一家园服务平台上线等,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迈开步伐,提供更好的宝贵经验和示范效应。

  2.通惠情促进融合的同等待遇

  融合发展活力在“通、惠、情”,从安居到乐业,从追梦到圆梦,在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两岸同胞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让台胞在共建两岸融合发展中利益更多、福祉更实、未来更好。同等待遇政策不断落实落细,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上康庄大道,吸引越来越多台胞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

  3.推动融合发展制度法治化

  为了深化两岸关系,助力将成熟的对台政策,逐步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以此强化制度认同,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基本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九段,已赋予台湾同胞具有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的法源依据,所以在法律层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对台湾同胞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皆提供具有法律位阶的保护效力。

  但面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化,可以进一步将中央相关政策加以法制化,包括台资企业在《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已有规定之外,对于投资优惠、特许经营、政府采购、合资合作、用地用工、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以及台湾同胞的考试资格报名、工作入职申请、两岸成果合作、基金计画参与、荣誉称号评选、社团组织加入、生活事务便利等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同等待遇,加上文化范畴的政策制度,进行概括式的原则性立法,让两岸融合发展更具有法律层级的依据。

  五、结论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指导之下,本文从“九二共识”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出发,分析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对台制度与政策环境内涵,审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等制度与政策的历史进程,探讨两岸经济文化的治理逻辑,厘清两岸融合发展的经济文化制度政策治理思维脉络。

  建议在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上,多元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对台工作合力以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推进对台政策制度现代化与法治化,促进两岸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增进相互瞭解、信任、认同,将会实现成就两岸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释:

  ①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721/c1024-40282039.html。

  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③新华网:《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纪念会,http://www.xinhuanet.com/tw/zhuanti/ldzt/ldzter4/index.htm。

  ④中国政府网:《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2/content_6995610.htm?sid_for_share=99125_3。

  ⑤廖心文:《周恩来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⑥中央人民政府网:《告台湾同胞书》,https://www.gov.cn/jrzg/2009-10/08/content_1433873.htm。

  ⑦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施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若干问题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04/20/content_5101.htm。

  ⑧中央人民政府网:《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https://www.gov.cn/test/2006-02/28/content_213366.htm。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统一论坛》1994年第3期第6-7页。

  ⑩中央人民政府网:《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https://www.gov.cn/test/2006-02/28/content_213366.htm。

  ⑪中央政府网:《反分裂国家法》,https://www.gov.cn/zhengce/2005-06/21/content_2602175.htm。

  ⑫中央台办、国台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http://www.gwytb.gov.cn/zt/zylszl/laxgxy/laxy/201101/t20110105_1677058.htm。

  ⑬中央人民政府网:《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https://www.gov.cn/jrzg/2013-06/21/content_2431341.htm。

  ⑭国台办:《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http://www.gwytb.gov.cn/zccs/zccs_61195/gza31ta。

  ⑮国台办:《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http://www.gwytb.gov.cn/zccs/zccs_61195/a26tacs/201911/t20191104_12214930.htm。

  ⑯国台办:《关于应对疫情统筹做好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http://www.gwytb.gov.cn/zccs/zccs_61195/zltqa11ta/202005/t20200515_12274847.htm。

  ⑰国台办:《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http://www.gwytb.gov.cn/zccs/zccs_61195/nl22t/202103/t20210317_12338943.htm。

  ⑱国台办、国新办:《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⑲新华网:《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https://news.cctv.com/2024/06/21/ARTIq0onH0s1YCi6pEkkcfDe240621.shtml。

  ⑳新华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的决定》,https://www.news.cn/legal/20241225/b3486fc9098247f7a47910cc2954815a/c.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5月号,总第329期,P68-74)   中评社╱题: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政策治理优化 作者:黄清贤(台湾),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事务部主任;安世文(天津),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摘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系统性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下,本文探讨对台经济文化制度政策的环境内涵与历史演进,对于涉台政策制度进行规律性认识;同时探讨两岸经济文化政策制度的治理逻辑,接着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上,建议多元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对台工作合力以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推进对台政策制度现代化与法治化,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迈向成就两岸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基础性系统工程。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①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两岸关系面临节点,如何优化对台制度与政策的治理,成为重要任务。因此本文探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政策的环境、发展、逻辑,以及治理优化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两岸融合发展,为祖国完全统一建立坚实基础。

  一、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下的环境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首次提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②隔年先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二十大报告。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既是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任务所指;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是实现总体方略的途径之一。

  总体方略和实现途径共同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内涵包括反“独”反干涉的环境下,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互信,为两岸统一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总体方略的重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③从根本上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血脉亲情无法割断,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能阻挡。④

  在新时代背景下,外部势力“以台制华”不断试探大陆底线,“倚外谋独”各种挑衅层出不穷。大陆需要把握主导权和主动权,以两岸融合发展为纲,落地同等待遇,推动对台制度政策的落实落细,促进心灵契合,因此对台制度政策就出现优化治理的需求。相关环境的主要变迁如下:

  (一)外部势力干涉,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

  外部势力对于台湾问题,干涉手段日趋多样化,包括政治施压、经济制裁,甚至学术研讨、民间交流等,企图异化两岸关系性质,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破坏台海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美西方外部干涉势力的建制派,以拉拢盟友、构建对抗机制等手段,恶意破坏两岸关系,为两岸和平发展设置障碍。外部干涉势力引导、利用或附和台湾当局言论、行动,通过各种管道炒作,传播错误资讯,制造紧张对立,企图恶化大陆的国际环境。因此大陆继1993年、2000年发表白皮书后,在2022年公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拨乱反正阐明两岸关系与未来发展。

  (二)“台独”阻碍双向融合,大陆推动单向发展

  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并且设下台海互动的交流门槛,两岸的双向融合发展受阻,因此产生由“双”到“单”的政策制度转移。大陆方面运用辩证思维,积极践行单向的融合发展,通过民间来往的畅通,增进经济与文化交流合作,推进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在民间层面,大陆积极地提供办法和措施,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鼓励和支持更多台企、台胞等,探访大陆、认知大陆、信赖大陆和扎根大陆。

  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政策演进

  从两岸分隔的1949年迄今,大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维护台湾同胞权益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历史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包括隔绝与初步探索、恢复联系与发展、交流合作与制度化、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

  (一)隔绝与初步探索:1949—1978年

  由于国际局势和中国发展的特殊原因,此阶段主要处于两岸政治、军事对峙状态。两岸关系紧张,经济文化交流中断。1956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解放台湾”八项主张,⑤为后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二)恢复联系与发展:1979—2000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两岸经济文化关系得以重新建立,为两岸关系正常化建立基础。⑥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若干规定》,是大陆首个全面、规范鼓励台胞投资大陆的法规。⑦1992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的函电往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经济文化互相交流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

  1993年8月,国台办、国新办发布《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阐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⑧199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正式将保护台商投资正当权益,纳入法治化轨道,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⑨同时,辜汪会谈开启了两岸关系事务性协商与交流的90年代发展。

  (三)交流合作与制度化:2001—2015年

  2000年2月,国台办发布《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重申一个中国原则,驳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错误论调,进一步阐述了台湾问题历史经纬与现状,向世界阐明大陆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方针。⑩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⑪

  2008年12月,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为两岸的经济文化开启大交流、大开放、大发展。2010年6月,两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⑫2013年6月,两会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希望进一步放宽两岸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制度性保障,⑬可惜因为“太阳花学运”,迄今未实施。

  (四)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2016年迄今

  2016年5月民进党当局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两岸共同政治基础,给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为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大势,2018年2月,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条;⑭2019年11月,国台办等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条;⑮以及2020年5月支持台商应对疫情的助力台企11条措施、⑯2021年3月支持台胞台企农林业的22条措施等⑰。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助力落实台胞、台资和台企的同等待遇,旨在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同时,2022年8月,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颁布了《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阐述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基本方针、政策主张、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⑱2024年5月,“两高三部”制定的《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对《反分裂国家法》作出了进一步细化和补充。⑲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的决定》,对于两岸民事判决的相互认可和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⑳,以上经济文化等各层面的对台制度与政策,旨在以两岸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推动健康的融合发展。

  三、两岸经济文化制度政策的治理逻辑

  植基于复杂多维的两岸关系大系统中,两岸经济文化的治理逻辑和发展目标,旨在通过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助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在这一框架下,治理逻辑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次级系统的相互依存与动态平衡。

  简言之,两岸治理应超越单一维度的考量,构建一个包容性、灵活性的治理体系。国家对台政策如包括“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农林22条”、《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等,展现了中央政府对台政策的连贯性与前瞻性。政策体系以两岸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为台胞台企等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促进两岸经济深度融合与文化交流互鉴,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和心灵契合。

  (一)两岸经济相适,共谋发展

  深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有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经济互补性强,两岸之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深度融合,这种趋势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也是外部势力难以逆转的。大陆的完备产业体系、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巨大市场,正是吸引台商增加对大陆投资的利多。

  尽管目前面临两岸的政治挑战,以及美西方围堵造成的经济困难,尤其是美国特朗普上台后给两岸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两岸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和客观需求并未改变。诸如两岸企业家峰会、各省市与台湾经贸投资洽谈会等,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为两岸产业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产业融合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两岸企业家、工商界人士的相互瞭解与信任,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两岸文化相通,互利共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和精神纽带。它融入了两岸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形成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助互利、共存共荣。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两岸同胞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促进两岸心灵契合,从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例如通过举办中华文化论坛与各省市文化活动,两岸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两岸融合的意涵、关系和新发展。增进了两岸同胞之间的瞭解和友谊,助力两岸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同时,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也有助于推动台湾的中华文化发展,为台湾的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经济文化互促,共建双赢

  两岸经济文化的治理逻辑和发展目标,强调经文互促和互利双赢。两岸经济不是单方面的依赖,而是强调相互依赖与相互依存。台湾经济对大陆高度依赖,同时大陆经济也对台湾有重要作用。这种相互依赖体现了资源互补、取长补短的原则,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者,两岸文化都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应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之中,以他人为重,例如大陆的对台政策秉持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这样的文化逻辑正可以增进两岸经济层面的互补互荣、共存共荣,和平、和睦、和谐地推进祖国完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