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中日关系的评析与挑战
中评社北京8月14日电(记者 郭至君 李子宁)8月7日下午,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在中评社北京记者站会议室召开“中日关系现状评析与挑战——暨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思想者论坛,邀请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朱中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星宇,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李若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主任胡薇与会。本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键主持,与会者分别就中美战略博弈下的中日关系、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中日关系的冲击、当下日台关系的动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当下中日民间交流的启示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朱中博从如何认识中美战略博弈的性质、日本在中美战略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当下的启示三个方面讨论了中美战略博弈下的中日关系的趋势。朱中博指出,中美关系的本质应当是互利共赢,“战略竞争”是美国制造的话语陷阱。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一方面放大了中美分歧和矛盾、阻碍了中美双方的合作,容易把两国关系引向零和博弈的“死胡同”,另一方面更是掩盖了美国对华霸道霸权霸凌及遏制打压的政策底色。美国是在打着“竞争”的幌子,欺骗和愚弄国际社会,为其对华遏制打压、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做法找借口。
朱中博表示,日本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的角色有三种:一是扮演“中间桥梁”或“润滑剂”的建设性角色;二是扮演美国遏华“急先锋”、同谋和帮凶的破坏性角色;三是扮演“渔人”或“池鱼”的投机性角色。综合当下情况看,日本正游离于第一种角色之外,日益滑向第二种角色。朱中博也谈到,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重温两国老一辈政治家的初心,对中日关系保持和平友好的大方向更显重要。他指出,反对霸权主义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核心,“互不干涉内政”则对指导当下的中日关系发展仍然有着很强的意义,而中日分别作为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经济体,需共同抵制个别国家推动世界分裂对抗的消极和危险的动向,推动两国务实合作迈向新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星宇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中国的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发言。王星宇指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会将会成为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它将在三个层面上影响中日关系:一是会制约中日两国遵守四个纲领性文件和一系列共识在中日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阻碍“元首”外交引领作用在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发挥。二是会影响“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的基本进程。三是将一定程度上动摇中日关系发展的“压舱石”——中日经贸合作与中日两国人文交流。
王星宇说,就中日关系而言,中日两国间有共同努力解决中日关系发展制约因素的成功经验与关键性举措,为推进“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稳定的中日关系尽量规避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把握海洋治理理念的基本原则,加强彼此对人类合作共生的认知。其次,中日两国应对核污染水排海问题进行实质性磋商并形成机制是可行的路径。第三,在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合理、有效的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就核污染水排海问题构建良好的“民意表达”、“语意传达”、“协调合作”的舆论交流氛围与舆论监督机制。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强从日本对台政策以及与台湾关系现状两方面解读当下的日台动态。王强指出,日本对台政策可从战略、安全和经济三个层面上进行观察:一是在战略层面上“远交近攻”,日本借打“台湾牌”推动战略转型。二是在安全层面上,日本对台湾问题“指手画脚”,炮制介入台海理由。三是在经济领域上,日本泛化安全概念以“经济安保”强化台日勾连。王强也指出,民进党当局奉行“媚日政策”企图“倚日抗陆”,单方面破坏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使两岸关系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局面。
王强说,台湾问题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和两国间基本信义,不容丝毫含糊动摇,更不容任何挑衅越线。日本借“台湾有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挑动区域安全形势,给民进党当局加紧“附日”提供可乘之机,暴露出“精于小利而昧于大势”的投机心态。只会给“台独”分子发出错误信号,加深台海安全的复杂程度,增加日本自身的安全风险。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李若愚从历史学的视角切入中日民间交流。李若愚指出,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如果只截取中日关系发展史中的一个断片,很有可能看到的是倒退,但如果放眼全体,就会发现这种倒退是前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日关系在后冷战时代重新定位的过程中,已经经历过两个政冷期,之后又出现过两个回暖期。中日双方现在又处于一个全新的政冷期中,我们需要经过不断的磨合,探索出一种解决方法把中日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李若愚在讲话中强调要推进中日民间外交,主要有两点意义:第一,为政府外交整备环境,保障国家关系出现缓和机会时不要被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裹挟。第二,通过加深瞭解以避免误判。值此《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之际,回顾中日关系不难发现民间外交长期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间交流的成果需要两国政府共同来维护,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当更多的中国民众也感受到日方为推进民间外交所做的实绩,民间外交的渠道才能畅通下去。
本场思想者论坛更多精彩内容将陆续在中评网和《中国评论》月刊刊载。
(实习记者 刘翔宇协助)
中评社北京8月14日电(记者 郭至君 李子宁)8月7日下午,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在中评社北京记者站会议室召开“中日关系现状评析与挑战——暨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思想者论坛,邀请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朱中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星宇,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李若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主任胡薇与会。本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键主持,与会者分别就中美战略博弈下的中日关系、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中日关系的冲击、当下日台关系的动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当下中日民间交流的启示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