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萧观明论粤港澳高校协同培养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主管、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萧观明(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9月26日电(记者陆文煜)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联合(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8月7日下午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会议室召开“香港人才问题的特点与对策建议”思想者论坛。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主管、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萧观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化、高增值化、创新化以及枢纽化或中心化四大特色,应发挥粤港澳大湾区170多所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从专业化、数据化、一体化、跨文化四方面培养年轻人,协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发展合力尚未形成,可以通过复合联动式合作,建立联结中外的“一带一路”新支点。同时,香港政府亟需思考如何把人才尽可能留在香港,做好就业服务。

  萧观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香港有以下定位: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以及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有四大方面:一是国际化,与世界各国自由地沟通及接轨,推动文化沟通、行政链接;二是高增值化,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不断提升的期望;三是创新化,产品和服务从无到有,从持续改善现有流程,为各持分者创造更满意的体验;四是枢纽或中心化,成为重要中心关键、相关服务与商机的不二之选。萧观明指,为此,需要从专业化、数据化、一体化、跨文化四方面来培养新时代年轻人。建设人才高地,先要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大湾区合作创新文化;第二要开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渠道,推动大湾区多元稳定发展;第三要加强高校双向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大湾区国际竞争优势。   萧观明谈到,粤港澳协同发展,有利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大湾区现拥有170多所高校,其中香港特区已经拥有34所大专院校,其中5所排名世界100强。粤港澳高效的协同发展,首先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高校集群式创新,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再者是便于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新支点的发展。萧观明认为,从全球视角来看,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已名列前茅,大湾区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有良好基础。促进大湾区内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更能在聚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挥外溢作用,辐射教育的周边领域和大湾区的周边区域。而大湾区内的高校,作为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载体、文化传承的平台、科技发明创新的策源地和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智库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组织,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型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萧观明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区内高校少有开展人才培养、联合培养、实习就业、专业资格认同等具体且深入的合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发挥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大核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释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潜力;二是利用高校平台,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才;三是通过合作研究、文化交流活动等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联系;四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外高校的复合联动式合作,可为后续的人才实践发展提供高集成度的支撑,在人员与项目的流动、科研研发以及知识创新等方面建立起联结中外的“一带一路”新支点,实实在在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香港八所资助大学将20%非本地大学本科生的限额放宽至40%,对此萧观明表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香港的年轻人占比越来越小,需要补充未来青年人才;二是香港的国际化特色需要维持,其中内地留学生比例将越来越大。萧观明认为,目前内地经济大环境不好,香港失业率仅2.9%,内地人才来港工作以及留学生留港工作意愿较高,但香港生活成本较高令人望而却步。在矛盾形势下把人才尽可能留在香港,是香港政府亟需思考的事情。另外,高校也当把来港留学生的就业服务做好,为来港留学的学生尽力提供支持,让他们更多地瞭解在香港工作、创业和居住的优势。

  该论坛由(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陈锦云主持,与会者包括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教授王钻开,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主管、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萧观明,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香港优才专才协会理事长徐莉以及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博士生彭诗琪。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主管、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萧观明(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9月26日电(记者陆文煜)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联合(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8月7日下午在中评社香港总部会议室召开“香港人才问题的特点与对策建议”思想者论坛。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主管、大湾区红鸟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萧观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化、高增值化、创新化以及枢纽化或中心化四大特色,应发挥粤港澳大湾区170多所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从专业化、数据化、一体化、跨文化四方面培养年轻人,协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发展合力尚未形成,可以通过复合联动式合作,建立联结中外的“一带一路”新支点。同时,香港政府亟需思考如何把人才尽可能留在香港,做好就业服务。

  萧观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香港有以下定位: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以及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有四大方面:一是国际化,与世界各国自由地沟通及接轨,推动文化沟通、行政链接;二是高增值化,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不断提升的期望;三是创新化,产品和服务从无到有,从持续改善现有流程,为各持分者创造更满意的体验;四是枢纽或中心化,成为重要中心关键、相关服务与商机的不二之选。萧观明指,为此,需要从专业化、数据化、一体化、跨文化四方面来培养新时代年轻人。建设人才高地,先要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大湾区合作创新文化;第二要开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渠道,推动大湾区多元稳定发展;第三要加强高校双向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大湾区国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