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学者研讨共创中国式现代化
中评社武汉9月23日电(记者 海涵)第六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研讨会9月22日在湖北武汉举行。在主旨演讲环节,几位来自两岸的学者围绕“共创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分享观点。他们普遍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关系联系紧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台湾不能缺席。
铭传大学永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杨开煌表示,现代化是国家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生活的充分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其特殊性和唯一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三个特征和内涵,分别是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立足国情。之所以有上述几个特征,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有三个动力,其一是和解动力,即与时间、空间的和解;其二是具有包容性;其三是,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
杨开煌指出,台湾凡有中国觉悟的知识精英,理应积极参与、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他也表示,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平统一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治理典范,就是“一国两制”。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巫永平表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目标,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已经付出了一百多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全面实现现代化时,将正好二百年左右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台湾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的一部分,参与其中、也受益于其中。在国家建成现代化的最后阶段,台湾也不能缺席。
巫永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联接两岸未来的桥梁。大陆的现代化不仅将继续给台湾同胞带来更多的利益,更会带来国家发展和进步的荣耀和自豪。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同胞不应该缺席,而要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其中。国家最终实现的现代化,一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朱新民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他表示,长期以来“现代化”这个词被等同于“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表明现代化的模式路径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符合自己的国情、文化和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在于用“中国模式”、以“中国路径”可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朱新民说,当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成为了国际趋势、成为世界潮流,台湾的民心自然会有所感受也会有所回应。此时,大陆再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荣耀来分享,两岸关系就是水到渠成、顺势而成了。当大陆把自己做大做强做好之时,两岸关系就会顺势发展。两岸和平是两岸最大的民意,也是两岸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台籍学者、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两岸融合发展让相关体系更加丰富,更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解决两岸问题的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巨大人口的现代化,代表大陆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同样的,两岸融合发展也是基于两岸的现况,从两岸的历史、社会、发展、环境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
黄清贤说,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机遇。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思维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这样的理论逻辑就是要两岸同胞生活过得更好,享有高品质的和平稳定生活。在“倚外谋独”“以台制华”的乱流中,保持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让愈来愈多的台湾同胞瞭解、认同大陆对台湾才是真的好,知悉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可以让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的温馨大家庭,这样两岸同胞将会一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趋势中,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中评社武汉9月23日电(记者 海涵)第六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研讨会9月22日在湖北武汉举行。在主旨演讲环节,几位来自两岸的学者围绕“共创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分享观点。他们普遍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关系联系紧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台湾不能缺席。
铭传大学永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杨开煌表示,现代化是国家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生活的充分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其特殊性和唯一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三个特征和内涵,分别是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立足国情。之所以有上述几个特征,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有三个动力,其一是和解动力,即与时间、空间的和解;其二是具有包容性;其三是,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
杨开煌指出,台湾凡有中国觉悟的知识精英,理应积极参与、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他也表示,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平统一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治理典范,就是“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