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近7成7台人认为两岸对话交流利大于弊

民调显示,77.0%台湾民众认为两岸政府对话,对台湾利大于弊 。(美丽岛电子报提供)

  中评社台北2月23日电/《美丽岛电子报》23日公布最新民调,台湾无论哪个政党执政,77.0%民众认为两岸政府对话对台湾利大于弊,10.6%认为弊大于利、利弊各半的占4.6%,未明确回答的有7.8%。

  交叉分析,各群民众压倒性认为两岸的政府如果能够对话交流则对台湾利大于弊,泛绿民众也近6成持此看法。至于满意蔡英文执政表现的民众也有65.0%认为两岸政府对话将对台湾利大于弊。希望赖清德担任下一届“总统”的民众也有58.1%至63.2%认为对台湾利大于弊。

  询问民众对民进党主席赖清德、中国国民党新北市长侯友宜、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等3位统独立场的主观认知。51.7%民众认为赖清德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台湾独立”、其次永远维持现状14.8%。有35.8%认为侯友宜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永远维持现状、其次有33.2%无从判断侯友宜统独立场,31.7%民众认为郭台铭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两岸统一,其次25.6%无从判断郭台铭统独立场。

  民调反映出侯友宜对统独议题较少具体表态,以致民众相对较无印象。目前3分之1民众尚未对侯友宜的统独立场定性定调,代表侯友宜仍有相当空间得以具体诠释立场与路线。31.7%民众认为郭台铭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两岸统一,其次25.6%无从判断郭台铭统独立场、21.4%认为他的主张是永远维持现状,显然在3成余民众心中对郭台铭红顶商人的印象已超越公益形象。

民调显示,51.7%民众认为赖清德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台湾独立”,35.8%认为侯友宜的主张是永远维持现状,31.7%民众认为郭台铭主张两岸统一。(美丽岛电子报提供)

  询问民众“明年就要投票选举“总统”,您希望下一届“总统”对统独或两岸关系的主张是以下哪一项”,调查结果民众希望下一届“总统”主张的是:维持现状73.4%、九二共识9.8%、制定新“宪法”建立台湾共和国9.6%、两岸统一2.2%,未明确回答有5.1%。

  调查显示,民进党赖清德、国民党侯友宜、民众党柯文哲3人竞选,支持度各为:赖清德33.7%、侯友宜32.2%、柯文哲20.9%,可见柯文哲与侯友宜的支持度明显消长,未明确回答有13.2%。由本组合可见目前最大得利者显然是柯文哲而且支持度达到去年6月以来最高值。赖清德的支持度虽然自去年9合1选举后下滑,但变动仍在抽样误差范围内,可见赖清德支持者有一定的凝聚力,而赖清德支持度与民进党政府的表现也能脱钩,受到负面事件的影响有限。

  值得注意是,不论赖清德、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铭、朱立伦等的支持者,皆明显希望下一届“总统”对于统独或两岸关系的主张是维持现状。

  本次民调是在2023年2月17日至2月18日,对设籍台澎金马22个县市年满20岁的民众进行访问,成功访问1071人,在信赖水准95%情况下,抽样误差最大值为正负3.0%。

调查显示,民进党赖清德、国民党侯友宜、民众党柯文哲3人竞选,支持度各为:赖清德33.7%、侯友宜32.2%、柯文哲20.9%。(美丽岛电子报提供)

调查显示,多数台湾民众对于统独或两岸关系的主张,是维持现状。(美丽岛电子报提供)

调查结果,台湾民众对于下届“总统”统独或两岸关系主张,有73.4%希望维持现状。(美丽岛电子报提供)

民调显示,77.0%台湾民众认为两岸政府对话,对台湾利大于弊 。(美丽岛电子报提供)

  中评社台北2月23日电/《美丽岛电子报》23日公布最新民调,台湾无论哪个政党执政,77.0%民众认为两岸政府对话对台湾利大于弊,10.6%认为弊大于利、利弊各半的占4.6%,未明确回答的有7.8%。

  交叉分析,各群民众压倒性认为两岸的政府如果能够对话交流则对台湾利大于弊,泛绿民众也近6成持此看法。至于满意蔡英文执政表现的民众也有65.0%认为两岸政府对话将对台湾利大于弊。希望赖清德担任下一届“总统”的民众也有58.1%至63.2%认为对台湾利大于弊。

  询问民众对民进党主席赖清德、中国国民党新北市长侯友宜、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等3位统独立场的主观认知。51.7%民众认为赖清德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台湾独立”、其次永远维持现状14.8%。有35.8%认为侯友宜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永远维持现状、其次有33.2%无从判断侯友宜统独立场,31.7%民众认为郭台铭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两岸统一,其次25.6%无从判断郭台铭统独立场。

  民调反映出侯友宜对统独议题较少具体表态,以致民众相对较无印象。目前3分之1民众尚未对侯友宜的统独立场定性定调,代表侯友宜仍有相当空间得以具体诠释立场与路线。31.7%民众认为郭台铭对统独立场的主张是两岸统一,其次25.6%无从判断郭台铭统独立场、21.4%认为他的主张是永远维持现状,显然在3成余民众心中对郭台铭红顶商人的印象已超越公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