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美对伊朗解法不适用于朝鲜无核化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本月23日对伊朗境内的关键核设施进行了精确打击。美国从本土出动搭载尖端地堡破坏炸弹GBU-57的B-2轰炸机,特朗普总统声称已彻底摧毁了伊朗的铀浓缩设施。过去美国在朝鲜无核化问题上因犹豫不决而几乎失败的经验,可能是促使其此次突袭的原因之一。
看到美国攻击伊朗核设施的场面,朝鲜自然会感到紧张。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谴责此举为“侵犯主权和违反国际法”,正是这种紧张情绪的体现。实际上,国内外专家纷纷担忧,美国的军事选项可能再次被视为解决朝核问题的最后手段。
美曾于90年代考虑打击朝鲜核设施
美国曾一度考虑对朝鲜的核开发设施发动攻击。1993年,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试图通过处理宁边核反应堆中产生的废燃料棒制造核武器。对此,克林顿政府曾计划对宁边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surgical strike)”。对此有所察觉的金泳三政府强烈反对,理由是朝鲜在遭受攻击后很可能会对韩国展开报复。在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斡旋下,双方得以避免军事冲突。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威廉·佩里在回忆录《走在核边缘》中表示:“打击方案虽已设想,但只是最后手段”,“我们首先考虑通过外交手段这一最优方式解决问题。”之后,朝美继续展开协商,并于1994年10月达成《日内瓦核框架协议》。此后,在排除军事选项的情况下,通过《9·19共同声明》(2005年)、《2·13协议》(2007年)、《2·29协议》(2012年)等,不断重复“冻结换取补偿”的模式,即“朝鲜制造危机后再进入谈判”的过程。美国将朝鲜核问题视为“可控的威胁”,并未划定“红线(red line)”。而在美国一方面等待朝鲜政权崩溃、另一方面将朝鲜威胁论作为对华战略工具进行“战略性忍耐”的过程中,朝鲜却加快了核武器技术的进展。最终,特朗普总统在今年1月就任后,甚至称朝鲜为“核国家(nuclear power)”。可以说,美国在尽管担忧局势升级的情况下仍对伊朗发动了攻击,或许正是从其过去对朝鲜优柔寡断政策中汲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