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玲:从高野山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实习记者 刘畅)2月12日下午,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办了以“从高野山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讲座,系2023年《东亚论坛》第1讲及《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系列讲座的第一场。讲座由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廷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赵新玲主讲,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教授陈继东受邀点评。赵新玲从日本高野山出发,以空海法师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细致讲解了空海多篇著作、学习悉昙梵文的经过以及空海与惠果超越国境的师徒情谊。
简要介绍高野山后,赵新玲讲解了空海阐释儒释道之别的著作《聋瞽指归》。《聋瞽指归》作于空海24岁,为其处女作,是日本最早一部具有批判思想的著作。在这篇文章中,空海将儒、道、佛三教思想进行比较,并极力强调皈依佛教,以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中解脱。入唐回国后,空海又为《聋瞽指归》添加了序文,并将作品名字改为《三教指归》,及儒释道三教。
然后,赵新玲讲解了空海撰写的两篇遣唐使通关文件——《为大使与福州观察史书》与《请福州观察史入京启》。《为大使与福州观察史书》意在帮助因海难丢失入京文书的藤原野葛麻吕大使证明身份,文章情深意切、条理清晰、句句恳切,成功打动了时任福州观察使,将情况上报中央后使团才得以顺利入唐。《请福州观察史入京启》则是空海为自己所作,由于遣唐使团的名额限制导致空海最初并未入选,故作此文,最后成功随使团一同入京。
赵新玲而后介绍到,入唐求法必学“悉昙梵文”这种文字,空海将大量梵文资料带回日本,并着有《大悉昙章》两卷与解释悉昙字意的《悉昙字母并释义》一卷,以便后人学习悉昙梵文。
赵新玲又进一步讲到空海与惠果的师徒情谊。空海为求学密教而特地来到大唐,并拜密教最高峰惠果为师。初见惠果时,《定本弘法大师全集》记载:“我先知汝来,相待久矣。今日相见,大好大好。报命欲竭,无人付法。必需速办香花,入灌顶坛。”于是三个月内,惠果将两部大法传承完毕,后又嘱咐空海:“早归乡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然则四海泰万人乐,是则报佛恩师德,为国忠也,于家孝也。”
除此之外,空海法师也积极汲取大唐文化,研究大唐书法、诗词歌赋等等,并将一部分资料带回日本。
最后,赵新玲总结到,从高野山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之间细致的交流状况,唐长安城作为世界先进城市,发挥着像周边国家传播文化的中央枢纽作用。除此之外,中日僧侣间超越国境、薪火相传的师徒情谊深厚,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多元化的深入根底的影响。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实习记者 刘畅)2月12日下午,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办了以“从高野山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讲座,系2023年《东亚论坛》第1讲及《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系列讲座的第一场。讲座由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廷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赵新玲主讲,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教授陈继东受邀点评。赵新玲从日本高野山出发,以空海法师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细致讲解了空海多篇著作、学习悉昙梵文的经过以及空海与惠果超越国境的师徒情谊。
简要介绍高野山后,赵新玲讲解了空海阐释儒释道之别的著作《聋瞽指归》。《聋瞽指归》作于空海24岁,为其处女作,是日本最早一部具有批判思想的著作。在这篇文章中,空海将儒、道、佛三教思想进行比较,并极力强调皈依佛教,以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中解脱。入唐回国后,空海又为《聋瞽指归》添加了序文,并将作品名字改为《三教指归》,及儒释道三教。
然后,赵新玲讲解了空海撰写的两篇遣唐使通关文件——《为大使与福州观察史书》与《请福州观察史入京启》。《为大使与福州观察史书》意在帮助因海难丢失入京文书的藤原野葛麻吕大使证明身份,文章情深意切、条理清晰、句句恳切,成功打动了时任福州观察使,将情况上报中央后使团才得以顺利入唐。《请福州观察史入京启》则是空海为自己所作,由于遣唐使团的名额限制导致空海最初并未入选,故作此文,最后成功随使团一同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