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台胞游昭君博物院 看民族交流史

参访团于昭君博物院内合影(中评社 徐媛摄)

  中评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8月6日,“守望相助 共话治理”台湾基层交流参访团来到昭君博物院,这里是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最近批准设立的9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台胞们游览了“昭君出塞”“匈奴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和亲文化”三大陈列展览,沉浸式体验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

  “昭君出塞”陈列展览讲述了王昭君从故里闺中到草原春秋的一生。一曲琵琶弹自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昭君出塞和亲,结束了汉匈长期战争和对峙局面,带来了六十多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其时间之长,贡献之巨,影响之远,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少见的。“匈奴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则通过文物陈列、史实讲解等形式展现了匈奴史。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游牧民族,其诞生的历史摇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一带,是我国第一个建立起国家的边疆民族。从公元前三世纪出现于政治历史舞台起,到公元五世纪消失,前后经历了700年。“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梳理了中国从先秦起至清朝的和亲历史。和亲作为一种处理复杂民族及政权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和亲双方不论出于消弭边患、拓疆展域、争取与国、稳定时局等何种目的,客观上都起到了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一部和亲史,就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相互接触、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一位台胞在看完展览后表示,昭君博物院文物的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让他印象深刻,“几千年的文物竟然保存得这么好,台湾可以跟这边学习一下经验”。

  从展馆的窗户向外看,可以看到昭君墓,又称“青冢”,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昭君墓座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台湾南六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总干事蔡渊湶表示,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今天同样能给到两岸启发。他说,“两岸同根同源,没有必要搞得剑拔弩张。关系要好要靠交流,两岸现在的民间交往是不够的,提升空间非常大,比如可以多搞各种形式的访问,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更可以增进彼此瞭解。”

  今年6月,昭君博物院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正式授牌。昭君博物院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载体,通过与台湾省苗栗县昭君文化协会广泛开展交流、交友、交心活动,在两岸同胞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讲解员向台胞们讲解昭君出塞的历史(中评社 徐媛摄)

  “守望相助 共话治理”台湾基层交流参访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台办主办,呼和浩特市台办、包头市台办、鄂尔多斯市台办承办。活动邀请台湾高雄市、台南市村里长和社区工作者共39人,两岸基层工作者将通过参观、座谈、家访等形式,分享经验、互学互鉴,增进对彼此基层治理体制和治理模式的瞭解,探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新模式,推动两岸基层治理水平共同提升。

昭君少女时期在湖北老家的一比一复原(中评社 徐媛摄)

轺车,汉代最为常见的车型之一(中评社 徐媛摄)

昭君晋封“宁胡阏氏”,场面盛大而隆重。“宁胡阏氏”,给匈奴人带来和平安宁的皇后之意,又表达了匈奴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的爱戴与期望(中评社 徐媛摄)

从展馆的窗户向外看,可以看到昭君墓(中评社 徐媛摄)

匈奴印信(中评社 徐媛摄)

台胞仔细观看战国时期长城分布图(中评社 徐媛摄)

“宜子孙富贵长乐未央”铭文砖,汉代(中评社 徐媛摄)

中国历史上和亲公主第一人刘细君 所作的《悲秋歌》(中评社 徐媛摄)

西汉时期域外传入中原的农作物(中评社 徐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