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访团于内蒙古博物院前合影(中评社 徐媛摄) |
中评社呼和浩特8月6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8月5日,“守望相助 共话治理”台湾基层交流参访团来到内蒙古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文明曙光、大辽契丹、飞天神舟三个展厅,详细瞭解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陈列。
参访团首先游览的是文明曙光展厅,该展厅存有内蒙古地区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历史文化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随后大家来到了大辽契丹展厅,这里展出了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最为突出。
此次博物院之行中,大家最为关注的文物是被誉为“镇馆之宝”之一的战国时期鹰形金冠饰,这是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惟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整套冠饰显示出一派威猛的雄鹰高高在上、鸟瞰草原上虎狼咬噬羊马,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也预示着拥有者统领草原的豪迈气概。
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院,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馆区造型独特,设备先进,内藏文物珍品达10万余件。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展示了草原文明亿万年来的生态变迁与发展史,是国内外游客瞭解内蒙古的“百科全书”,为内蒙古走向世界发挥着重要作用。内蒙古博物院借助本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线,贯穿于馆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了三层展厅14个陈列的“草原文化系列展览”。
“守望相助 共话治理”台湾基层交流参访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台办主办,呼和浩特市台办、包头市台办、鄂尔多斯市台办承办。活动邀请台湾高雄市、台南市村里长和社区工作者共39人,两岸基层工作者将通过参观、座谈、家访等形式,分享经验、互学互鉴,增进对彼此基层治理体制和治理模式的瞭解,探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新模式,推动两岸基层治理水平共同提升。
| |
“镇馆之宝”——战国时期的鹰形金冠饰。冠饰由冠顶和额圈二部分组成,呈现出雄鹰俯瞰狼咬羊的生动情景。冠顶作半球面形,花瓣状,饰浅浮雕四狼吃羊图案。额圈由三条半圆形的绳索式金带巧妙幷合而成,前面有上下两条,中间及末端均有榫卯相合,后面一条两端有榫与前面一条连接。三条金带末端分别饰浅浮雕卧虎、卧羊、卧马(中评社 徐媛摄) |
| |
参访团成员仔细观察文物(中评社 徐媛摄) |
| |
龙首青铜灶。器物为灶、烟筒、釜、甑分制组合而成。灶呈船头形,正面为长方形灶门。灶面上附三釜,一大二小,大釜上有甑,釜均为敛口,折腹,圜底。灶两侧各饰铺首衔环纹,平底下附四个相互对称的兽蹄足。后插烟筒,系昂首嘶吼的龙头造型。灶是中原定居民族生活必需品,在内蒙古长城地带的汉墓中,多作为冥器出现。这件铜灶是内蒙古地区迄今发现个体最大最完整的一件(中评社 徐媛摄) |
| |
嵌贝青铜鹿镇。席镇,镂雕卧鹿,内包贝壳,鹿表面彩绘及鎏金。造型生动,巧夺天工,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天然交融的杰作(中评社 徐媛摄) |
| |
庆州白塔模型。原名“释迦佛舍利塔”,俗称“庆州白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城内。此塔修建于辽兴宗(1031-1055年在位)时期,用时两年半,是保存较好的辽代佛塔之一。塔身呈八角七级空心楼阁式,高74米。此模型按1:28比例复制。1989年对白塔进行修复时,在天宫内发现了经卷、经咒、佛舍利、银塔等文物(中评社 徐媛摄) |
| |
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壶体摩羯形,摩羯龙首鱼身,龙头引颈前伸,以龙咀为流;鱼尾上翘,童子与鱼身合为一体,双手于胸前捧龙头;鱼背为花式口,童子后脑与鱼的尾鳍间连以横提梁。摩羯为佛教圣物,契丹人喜用摩羯纹样,与他们崇奉佛教、虔诚事佛密切相关(中评社 徐媛摄) |
| |
骨鸣镝。“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就是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响声的箭。据《史记》记载,鸣镝是匈奴单于冒顿所创的一种武器,具有攻击和报警的作用,一直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沿用(中评社 徐媛摄) |
| |
公元前2世纪的镶宝石金花冠。花冠呈花环状,是由一根圆形的金条围合而成的,搭接处用金丝缠绕加固,周围用金叶、金丝、金片等编织成树枝和花卉的形状。周身镶嵌有各种颜色的宝石,金碧辉煌,美妙绝伦。它表现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通过草原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见证者(中评社 徐媛摄) |
| |
狩猎图(中评社 徐媛摄) |
| |
北魏的灰陶俑(中评社 徐媛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