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在碳减排方面正走一条崭新的道路

  中评社北京2月7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国家邮政局联合发文,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尝试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此次国务院相关部委发布的通知,旨在解决公务用车、城市公交、出租车行业、城市环卫、邮政快递、物流配送、机场等领域公共车辆的电动化问题。换句话说,为了加快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步伐,国务院相关部委决定对公共领域车辆替代确定工作目标。

  国务院相关部委确定的主要目标是,车辆电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选择试点领域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车、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的电动车争取达到80%。新增公共充电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的比例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的预期不低于小型停车位的10%。建立健全适应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供给系统、新型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高效互动,与交通、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

  或许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政策,包括湖北武汉在内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宣布建立无人电动公共交通示范区。在已经确定的示范区内,不仅实现公共交通车辆电动化,而且实现公共交通车辆无人驾驶。

  减少二氧化碳,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一方面充分开发二氧化碳新兴产业,将二氧化碳这个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变废为宝,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不遗余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路径选择。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制造国家,中国在家用轿车的领域,由于采用新能源,实现了“换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争论。一些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必须克服许多技术障碍,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如何确保电动汽车长距离巡航,这是需要科技人员努力攻关解决的课题。在新能源汽车投入产出方面,如果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缺乏后劲。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另一方面探索发展氢气汽车。在电动汽车领域,国务院相关部委制定的方针政策,旨在公共领域,确定电动汽车的推广目标,争取公共领域车辆早日实现完全电动化。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路线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公共领域汽车使用率相对较高,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如果公共领域的汽车全部实现电动化,那么,可以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公共领域的汽车全部改为电动汽车,那么,城市的污染就会明显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会明显减少。

  第二,公共领域汽车实现完全电动化,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大街小巷公共领域汽车普遍采用电动汽车,可以带动居民在选择代步工具的时候,主动选择电动汽车。更重要的是,国务院相关部委在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配套设施的建设主要目标。如果有更多公共充电桩,高速公路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且形成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和绿色能源供应系统,大力推广新型信息通信网络体系,消费者就会主动选择购买电动汽车,这对于我国家用轿车的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三,公共领域推广电动汽车,可以产生特殊的倒逼机制。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我国主要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公务用车等公共领域的用车必须使用电动车,那么,就会促使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电动汽车替代性发展步伐。这对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对于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的外部依赖,对于提高我国能源的安全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石油天然气短缺的国家,每年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资源。为了确保中国在能源进口方面渠道畅通,中国不仅耗费大量的外交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确保中国的巨型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不会受到霸权国家和海盗的攻击。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推广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步伐,鼓励公共领域的汽车使用电动汽车,对于强化中国的能源安全,加快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市场竞争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目前为止,对新能源汽车的评价仍然存在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属性,无论是在电池的生产制造环节,还是在电动汽车整机组装过程中,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分析,缺乏逻辑性。这是因为讨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不能把不同性质的问题杂糅在一起,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必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借助于风能、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产生更多的清洁能源。与此同时,在能源储备技术领域快马加鞭,争取早日研究出具有强大电力储存功能的蓄电池。因为祗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才能使我国汽车领域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始终站在世界各国前列。   中评社北京2月7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国家邮政局联合发文,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尝试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此次国务院相关部委发布的通知,旨在解决公务用车、城市公交、出租车行业、城市环卫、邮政快递、物流配送、机场等领域公共车辆的电动化问题。换句话说,为了加快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步伐,国务院相关部委决定对公共领域车辆替代确定工作目标。

  国务院相关部委确定的主要目标是,车辆电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选择试点领域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车、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的电动车争取达到80%。新增公共充电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的比例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的预期不低于小型停车位的10%。建立健全适应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供给系统、新型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高效互动,与交通、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

  或许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政策,包括湖北武汉在内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宣布建立无人电动公共交通示范区。在已经确定的示范区内,不仅实现公共交通车辆电动化,而且实现公共交通车辆无人驾驶。

  减少二氧化碳,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一方面充分开发二氧化碳新兴产业,将二氧化碳这个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变废为宝,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不遗余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路径选择。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制造国家,中国在家用轿车的领域,由于采用新能源,实现了“换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争论。一些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必须克服许多技术障碍,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如何确保电动汽车长距离巡航,这是需要科技人员努力攻关解决的课题。在新能源汽车投入产出方面,如果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缺乏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