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302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目录

  中评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张爽)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02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中美关系、台海安全形势、两岸教育交流等议题的文章。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人大释法与香港国安宪制秩序的形成》、《“一国两制”下香港普通法制度的保持与兼容》两篇文章。

  《人大释法与香港国安宪制秩序的形成》一文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法学博士)认为,国安法首次释法是香港回归25 周年的重大法治事件,也是香港国安宪制秩序形成过程的重要制度里程碑。本次释法启动的背景案例是黎智英辩护权案,香港三级法院未能对香港国安法有关条款原意作出合理解释与遵从,也未能寻求行政长官证明书以解决国安事实问题的认定,最终导致司法过程国家安全风险的发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依法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责任,及时提请中央释法。中央谨慎而积极地应对释法事务,在释法方案上从宪法、基本法与国安法的整体宪制框架出发,聚焦香港国安委的宪制角色展开法律解释,凸显其对接个案的判断决定权,同时对行政长官的行政证明书程序予以重申和确认,对行政长官提请释法的具体法律问题予以精准归类,并以香港国安委监督性的判断决定权作为最终补救机制。人大释法展示了香港国安法最终解释权的运行机制,填充和明确了香港国安委的宪制角色并确立了与国安司法程序有关的机构责任及相互关系,塑造了更为完整及顺畅的香港本地国安司法管辖体系。人大释法为包括行政长官提请问题在内的香港国安法一系列实施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最权威、可信赖、可持续的制度运行框架,对香港国安宪制秩序的具体形成与规范定型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人大释法还为香港普通法的自主性发展及“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具体探索提供契机和先导,是“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演变的重要节点和制度增量。

  《“一国两制”下香港普通法制度的保持与兼容》一文作者徐静琳(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认为,香港的普通法制度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功能。长期保持普通法制度,就有一个普通法制度与新宪制秩序相适应和兼容的过程。由此,需要厘清“一国两制”下香港普通法制度的原则与边界,应对香港普通法制度的挑战与适应,着力香港普通法制度的兼容与完善。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香港普通法制度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

目录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登了《“美利坚例外主义”与中美结构性矛盾》一文,作者郑保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认为,作为美国霸权之思想文化基因,“美利坚例外主义”是由美国根深蒂固的独特国际角色意识、民族优越感和外交使命感构成的美式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蕴涵独特的美式霸权逻辑——“独特、圣洁、优越”的美利坚在充满邪恶的世界上代表“善”,是全人类的“榜样、灯塔”并肩负着神圣的“救世”使命,是“无私、正义、伟大”的“例外”力量,是唯一有资格有责任向全世界传播上帝福音和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带领人类摆脱无神论和专制邪恶的“领袖”。“美利坚例外主义”及其霸权外交逻辑导致了中美间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安全领域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登了《战略框架博弈与未来中美相处之道》、《拜登政府台海政策“两面性”特征解析》两篇文章。

  《战略框架博弈与未来中美相处之道》一文作者邵育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员台港澳研究所所长、美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认为,中美元首巴厘岛峰会为双边关系改善提供了难得的战略窗口期,双方应抓住机会推进双轨制对话,达成原则性共识的同时,尽快在相关议题合作上取得早期收获。与此同时,任何对双边关系将大幅好转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中美关系在未来五至十年仍将充满挑战,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调整至亚太地区,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是长期的政策;二是中美双方处理双边关系的战略框架不同,双方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自身的战略框架;三是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危险发展在其大国竞争战略指导下不会停止。

  《拜登政府台海政策“两面性”特征解析》一文作者信强(复旦大学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研究中心主任)认为,美国拜登政府自上台执政以来,持续推行“以台制华”的政策,在政治、安全、经贸、外交、科技、文化、“国际空间”等领域着力加强美台合作与勾连,全面提升美台“实质性”关系,使得台海局势频频陷入紧张,也令中美关系波折不断。纵观拜登政府对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发现其一方面要利用打“台湾牌”来实现打压中国发展、遏制中国崛起、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战略图谋;另一方面则要防止台海局势失控,更不想因此令美国被拖入一场灾难性的中美冲突之中,从而导致拜登政府的台海政策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特征。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登了《拜登政府对华战略转型对台海安全形势的触动影响》一文,作者杨胜云(沃德(北京)研究院研究员)认为,拜登政府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转型基本完成,其涉台政策取向也相应做出调整,正在对台海安全形势产生触动影响。美国将中国视为“首要战略对手”,强化了其阻挠两岸统一和实施“以台制华”政策的坚决性和长期性;美国“三位一体”的对华方针思路,促使其涉台政策举措更具综合性和谋略性;美国重拾冷战思维,赋予其打“台湾牌”以强烈的阵营对抗性和战略压迫性。在推行对华战略的过程中,美国与中国的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外化,在台湾问题上的碰撞势必加剧。今后一个时期,在美国的带动下,外部势力介入台湾问题的深度广度将呈较快上扬之势,中国面临的“反干涉”挑战要大于“台独”分裂活动带来的风险。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登了《对南海主权与国际法的深度分析》一文,作者赵宏伟(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博士)认为,美国的政策是把中国和南海沿岸国家协商管控的南海问题炒作成国际问题,由美国来裁判,貌似公允地指责中国违反国际法,裹挟东亚各国,构建反华联盟。。本文从战胜国领土论、战后国际秩序领土论视角,精析全部相关国际法规,揭示中国才是制定、遵守、维护国际法的世界大国。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登了《台湾的角色与两岸机遇期分析》一文,作者李铭义(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表示,未来三年可能是两岸避免冲突的机遇期,也可能是出现协商谈判的关键期。美国作为区域霸权,遏制中国大陆,在美优先前提下与之竞争的关系不会改变,短期内持续斗而不破。从美中台三角关系而言,台湾将被动服从美方指挥,而成为美方棋子,或者代理人角色(一如俄乌战争的乌克兰),则很容易进一步在台海冲突中成为战争的前沿及美中博弈下的台海战争代理人。在未来的三到五年,终止内战、避免军事冲突、外交空间协商以及两岸终局安排等四项议题,必将面临严峻考验,而且有进行协商的必要。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登了《中共二十大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思考》一文,作者锺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认为,中共二十大是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会,对中国未来的国家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建设中国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经济治理体系和优化提升企业经营环境的举措,将极大改善台资企业在大陆的经营环境,也为两岸经济的融合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大环境。台资企业应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下大陆经济运行出现的新特点,积极创造企业内外双循环互动新发展模式。台资企业可以积极与大陆的“一带一陆”对接,既充分享受大陆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海外保护支持,也可与留在大陆的部分进行合理分工,创造内外循环互动的新运营模式。同时,台资企业应积极参与大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承担国家的相关产业科技创新项目,走深度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捷径。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登了《当前两岸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及路径探讨》一文,作者彭韬(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认为,后疫情时代,随着民进党当局坚持“政治抗疫”,大肆控制岛内舆论及操弄“抗中保台”攻击中国大陆,两岸互信基础遭遇到严峻挑战。而两岸的教育交流更是首当其冲地成为民进党当局反对大陆的“牺牲品”,两岸的教育交流可以说已经被人为地按下了“暂停键”,在阻断两岸教育交流的同时,民进党当局更是不顾两岸有识之士的反对,大肆推行“去中国化”、蓄意篡改教科书、推行“本土语课”,其种种割裂两岸文化、历史的行径令人不齿。但是随着岛内主流民意的变化和中国大陆日益发展,且不断调整对台教育交流政策,两岸教育交流或将在以大陆实力为后盾、以对话为诚意、以教育产业对接为互利的步调下重获新生。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登了《岛内“台独教育”发展演变与对青年“国家认同”的递进影响》一文,作者锺鸿(闽南师大历史地理系学生)、王建民(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认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而正处于思想萌发和激进时期的台湾青年在思想上的“国家认同”,对于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科学教育与国家认同观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台湾教育政策的变迁对民众的“国家认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扭曲真相、重塑认同、歪曲史观的“台独教育”割裂了两岸精神纽带,解构了“一个中国”的根基。因此为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加强文化沟通和教育,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塑造台湾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登了《近年来东南亚华人华侨“台独化”趋向及遏制策略探析》一文,作者张晋山(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中国-东盟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政治学博士)、徐于棋(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研究生)认为,东南亚华人华侨历来具有爱国爱乡的历史传统,更是中国周边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维系力量。但在“台独”势力的政治渗透下该群体出现了对两岸态度和统一观念的错误解构和行为,进而在“反独促统”运动中出现了内劲不足的消极状况。当前需要在海外统战工作中肃清“台独”势力对其侵蚀影响,争取台侨台胞为“统”所用,推动当地华人社团完成组织转型,并及时将工作重心调整到“反独侨务”上来。

  本期“中评青年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爱国者治港元年之面面观”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3年2月号,总第302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目录

  中评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张爽)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02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中美关系、台海安全形势、两岸教育交流等议题的文章。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人大释法与香港国安宪制秩序的形成》、《“一国两制”下香港普通法制度的保持与兼容》两篇文章。

  《人大释法与香港国安宪制秩序的形成》一文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法学博士)认为,国安法首次释法是香港回归25 周年的重大法治事件,也是香港国安宪制秩序形成过程的重要制度里程碑。本次释法启动的背景案例是黎智英辩护权案,香港三级法院未能对香港国安法有关条款原意作出合理解释与遵从,也未能寻求行政长官证明书以解决国安事实问题的认定,最终导致司法过程国家安全风险的发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依法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责任,及时提请中央释法。中央谨慎而积极地应对释法事务,在释法方案上从宪法、基本法与国安法的整体宪制框架出发,聚焦香港国安委的宪制角色展开法律解释,凸显其对接个案的判断决定权,同时对行政长官的行政证明书程序予以重申和确认,对行政长官提请释法的具体法律问题予以精准归类,并以香港国安委监督性的判断决定权作为最终补救机制。人大释法展示了香港国安法最终解释权的运行机制,填充和明确了香港国安委的宪制角色并确立了与国安司法程序有关的机构责任及相互关系,塑造了更为完整及顺畅的香港本地国安司法管辖体系。人大释法为包括行政长官提请问题在内的香港国安法一系列实施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最权威、可信赖、可持续的制度运行框架,对香港国安宪制秩序的具体形成与规范定型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人大释法还为香港普通法的自主性发展及“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具体探索提供契机和先导,是“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演变的重要节点和制度增量。

  《“一国两制”下香港普通法制度的保持与兼容》一文作者徐静琳(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认为,香港的普通法制度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功能。长期保持普通法制度,就有一个普通法制度与新宪制秩序相适应和兼容的过程。由此,需要厘清“一国两制”下香港普通法制度的原则与边界,应对香港普通法制度的挑战与适应,着力香港普通法制度的兼容与完善。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香港普通法制度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