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两岸学者、青年聚港共话客家文化
中评社香港7月26日电(记者卢哲)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讲客堂”第十三讲、“两岸客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25日在香港大坑火龙文化馆举行。来自台湾及香港的专家学者、两岸青年学生齐聚一堂,交流客家文化研究、寻觅族群发展脉络,增进中华民族认同。
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长林菁菁在研讨会致辞时表示,“讲客堂”已经进入第十三讲,之前在香港讲、在内地讲、也在台北讲,其中注入了许多客家人和关心客家文化的人的心血和努力。“客家文化为何促使我坚持到现在?因为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我认为是保留下来最完整中华文化之一。”林菁菁说,“两岸客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说,我们是同一个祖先。我们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从梅州、福建,还是台湾,或者是东南亚甚至全世界,我们客家人都是历史完整、有体系的、有精神的族群。”
林菁菁说,客家群体在很多历史关键时刻,都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要建立客家的新世界观,就是说客家人要在原本精神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发扬、壮大。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系兼任教授张裕亮此行是背着族谱来到香港,准备赴梅州寻根的。张裕亮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自己家族的历史和寻祖之路。他首先展示了一张“张家族谱”的影印图,“依照张家22世张绣立先生所言,他的父亲昆山公在1940年前往中国大陆广东、上海等地旅游,并前往广东梅县寻根,在当时将张家族谱抄录回台。”根据这份张家族谱记载,可以看出与客家先民从大陆迁徙至桃竹苗来台时间相当吻合。
张裕亮说,大体上,客家先民迁徙桃竹苗时间可远溯至清康熙22年(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当时闽粤沿海实施渡台管制,但实际上闽南、粤东居民偷渡渡台情况普遍。至于客家人大量渡海来台,应在康熙中叶之后,起初大量来台的多为嘉应州的客家人,大都由韩江口偷渡来台。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贵事件后,清政府放宽粤籍人士来台限制,除了嘉应州属各县外,潮州、惠州两府所属各县客家族群也陆续迁台;到了雍正、乾隆年间,除了粤东三府之外,属福建省汀州府所属的客家人也陆续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