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天为幕到沉浸式演出 乌兰牧骑焕新登场

  中评社北京7月25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在内蒙古群艺馆艺术长廊,观众跟着讲解员的介绍,通过老照片、老物件瞭解乌兰牧骑的历史。

  一些老照片上的内容让大家不解:七八个乌兰牧骑队员边唱边舞,而他们面前只有三四个观众。“观众怎么这么少?这样演是不是太浪费?”有人窃窃私语。

  讲解员看出大家的疑惑,开口说道:“让我们一起回到60年前,那里会有答案。”

  话音未落,挂着老照片的墙上一扇大门打开,观众随即进入另一个世界:木条板櫈、铁皮喇叭、竹壳暖瓶、勒勒车……乌兰牧骑队员们,辗转于广袤戈壁、大漠和草原,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演出和服务。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与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联合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演出现场。自6月20日首演以来,该剧每天在内蒙古群艺馆驻场免费上演。没有固定舞台,没有固定观众席,演员们在巨大的演出空间中再现当年乌兰牧骑演出的场景,观众则跟着演员们的脚步走进历史现场。

  1957年6月,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75支乌兰牧骑。“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一直是乌兰牧骑的演出宗旨。按说,乌兰牧骑的舞台应该在草原上、在蒙古包前,如今为何在城市的文化场馆里搞起驻场演出?

  1957年,内蒙古人口城镇化率仅为 18.70%,而2024年末内蒙古人口城镇化率已达70.73%,大量农牧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即便是牧民,也基本结束游牧状态,转入定居生活。

  “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必须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邢力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