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透过“航母热”看国家战略大蓝图
中评社香港7月25日电(评论员林艳)近日,有媒体报导指出,舷号“19”与“20”的两艘航母中至少有一艘或采用核动力,并可能于2026年下水。这一消息,使得“中国航母”继7月初山东舰编队历史性访问香港后,再度被推至两岸舆论的聚光灯下。不久前,中评社曾全方位报导了航母访港的现场盛况。我们认为,“航母热”不仅仅是一时现象,背后更蕴藏着一幅大国经略大洋、民族走向复兴的宏阔蓝图,山东舰访港正是观察这幅蓝图的绝佳窗口,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思考。
第一,大国重器:彰显自主创新的国防现代化成就。
航母被誉为世界工业的巅峰之作,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大国标配。中国作为全球少数拥有两艘或以上航母的国家之一,目前在航母数量和技术水平上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甚至超越了一些老牌海军强国。我们认为,山东舰访港背后,折射出中国航母事业取得的三大亮点:
一是惊人的建造效率。中国海军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推进并批量建造了航母与大型两栖攻击舰,创造了“下饺子”般的速度。从2012年辽宁舰服役到2022年福建舰下水,中国迅速进入“三航母时代”,新型舰艇列装速度冠绝全球,堪称海军建设史上的奇迹。
二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并非孤立发展航母,而是同步推进航母编队各型舰艇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远洋作战体系。其中,不仅山东舰和福建舰均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其配套编队中的驱逐舰、护卫舰也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此次访港的延安舰,被誉为中国海军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驱逐舰,已跻身全球世界最先进驱逐舰之列。若正在建造的第四艘航母如外界预测采用核动力技术,将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进入全新阶段。
三是实战能力显着提升,今天的中国海军已经有能力走向深蓝,并拥有丰富的远洋实战演训经验。如山东舰编队在访港前,刚刚完成了西太平洋的双航母远海实战训练,成功突破第二岛链,展现了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的战略转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母建设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理念”。其快速发展既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这种发展模式,与某些国家追求军事霸权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