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千年古迹 两岸记者探访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敦煌7月24日电(记者 海涵)“让更多的人看到敦煌艺术,这是我的愿望。”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7月22日,“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一行来到敦煌莫高窟,感受世界级艺术宝库不朽魅力。

  据瞭解,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出于保护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的需要,进入莫高窟洞窟参观的人员全程不可以使用手机、相机等器材拍摄。记者一行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321号、323号、16-17号、045号等洞窟,瞭解了唐、宋、西夏等不同时期洞窟的迥异风格,欣赏了诸多唐代经变画呈现的精彩故事,领略了古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执着精神。

  洞窟反映着建造年代的社会经济文化风貌和审美取向,比如,盛唐时期的色彩明艶动人,宋朝时期的色彩古朴淡雅,西夏时期则崇尚绿色。不仅如此,敦煌的洞窟还见证着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一些洞窟的壁画至少有两层,后代人会用新的壁画将前代人的壁画覆盖。

  无论在艺术价值还是在考古价值上,敦煌莫高窟的意义都极为重大。在对其保护方面,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做出了许多努力。赵声良表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壁画的保存。现在洞窟内会采用一系列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洞窟内的湿度和温度。目前来看,人为因素对壁画的影响是较大的,如果大量游客涌入会导致洞窟内的温度和湿度突然升高,因此,敦煌莫高窟采用严格控制客流量的方式,每日最大游客承载量控制在6000人次;在旅游旺季期间,当游客量超出莫高窟日最大游客承载量时,适时启动12000张应急门票的预售。莫高窟正常门票可观看两部数字电影,参观游览8个实体洞窟;应急门票只能参观4个实体洞窟。

  每年暑期都是敦煌莫高窟的旺季,据悉,在今年7月初,莫高窟每日接待游客量便已经达到承载上限,7月30日前的正常票就已全部售罄,部分日期应急参观票也已售罄。“18000人次已经是红线了,”赵声良呼吁,“敦煌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希望大家能够错峰前来,选择人少的冬季来旅游,也会看到别样的美。”

九层楼(中评社 海涵摄)

  为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赵声良所在的敦煌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研究,“数字化是敦煌石窟保护的一条必由之路,已经进行了20多年”。截至今年6月份,莫高窟4.5万平方米壁画中,已有2.6万平方米完成数字化,数字化进程已过半。

  赵声良也说,目前有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来到敦煌,投入到敦煌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来。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很宽泛,涉及到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历史学、考古学、中医药等学科门类。“我们每年都会招收一些新的人员加入。今年还刚刚招收了一位学纳米技术的博士,他的所学将助于用最新科技保护壁画。”

  “敦煌艺术在台湾很受欢迎,我很开心。”谈及与台湾的交流合作,赵声良分享,多年来,敦煌莫高窟与台湾有关方面的互动有很多。比如,邀请台湾专家一起共同进行课题研究,赴台湾举办敦煌艺术展,使敦煌艺术走进台湾校园等。“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向台湾朋友介绍敦煌艺术,也欢迎台湾朋友能够来实地看一看,领略敦煌艺术的魅力。”

  随团台青李宣采访结束后告诉中评社记者,“在一个个洞窟里,听讲解员讲壁画的故事,我好像坐着时光机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时代,没想到一幅幅壁画可以呈现出这么多精彩故事。“从壁画中,李宣也感受到了不同朝代的不同审美风格,“我个人更喜欢唐朝的风格,因为更加外放热烈。印象很深刻的是壁画会有人物身着薄纱裙这样的服饰,能感觉到唐朝时期的开放和对时尚的独特理解。”

  台媒记者严佩瑜对历史很感兴趣,她说,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次来实地看了才亲身感受到什么是一眼千年。这里随随便便一个壁画就是上千年的历史。不同朝代的壁画呈现出不同的感觉,也讲朝代毛罗梳理得很清楚,令人印象深刻。

  “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由国台办新闻局与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共同举办。从7月16日至24日,两岸及香港23家媒体的43名记者会深入兰州、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敦煌等地采访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敦煌莫高窟(中评社 海涵摄)

互联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