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加大金融市场开放

武健(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张爽)光大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武健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23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上表示,按照“十四五”规划,我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也将要成为其改革和建设的贡献者。当前,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客观上要求加快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步伐,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有序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持续加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

  武健表示,2022年是全球纷繁复杂的一年,俄乌冲突、疫情反复、全球通胀、世界经济放缓,都让人充分感受到新动荡变革的冲击,尤其是持续高位的全球通胀远远超出预期,其诱发的因素及负面的影响至今也没有消除。通胀仍将延续,并引发全球经济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加剧、全球治理混乱,又不断地激发了全球政治经济的各类矛盾,使得达成全球应对解决方案变得越来越困难,全球治理体系重塑任重而道远。

  武健说,按照“十四五”规划,我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也将要成为其改革和建设的贡献者。当前,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客观上要求加快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步伐,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有序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持续加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这为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提供了机会。作为现代治理体系的一种新型角色,中国智库有责任关注和研究当下金融国际化的热点问题,不断地提升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改革和建设中更多的话语权。

  武健认为,第一,中国智库要关注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观念影响,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同伴而行。展望新的一年,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既要逐步实现人民币在支付、投融资、储备、计价货币功能的全面提升,更要实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和大宗商品金融资产以人民币计价的重点突破,使跨境资金流动平稳有序,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奠定好基础。

  武健说,当前,证券投资项下跨境的沪深港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理财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各项互联互通制度的不断推出,加快了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的资本项目的开放。截至到2021年末,共有1116家境外机构入市,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入金额占资本项下收入金额的74.1%。人民币计价能力目前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很大。随着离岸、在岸市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日益突出,以及中国与俄罗斯,中东部分国家在油气、粮食等大宗商品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合作渐行渐近,实现人民币计价重点突破将成为可能。   武健表示,第二,要关注绿色金融自我创新与国际合作并举,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有益的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以绿色低碳为显着特征的经济社会转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绿色金融体系,有效地发挥了其资源配置,风险防范和价格发现的三方面功能。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金融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方案。我国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也不断地丰富,绿色的信贷、债券、基金、保险、ESG投资以及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递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又要有序推动转型金融;我国绿色金融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借鉴了G20转型金融框架,总结了许多有益做法和有效模式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去年,中国主持了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初步确立了转型金融的六大政策标准框架,人民银行也与欧委会相关部门完成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及其分类更新,在中欧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资银行围绕转型金融在境外也成功发行了转型债券,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以上多种探索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武健表示,第三,要关注货币政策与汇率适度弹性的有效掌控,实施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策略,助推中国制造行稳致远。经过多年改革,我们现行有浮动的汇率管理制度既维护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保持了汇率适度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的均衡水平。尤其是引入了人民币汇率中间报价机制的改革和政策工具的调节后,汇率调控机制兼顾了汇率政策中性原则和妥善引导调控汇率预期,避免了汇率的大幅波动。去年以来,美元紧缩政策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影响,但我国的货币政策没有受此约束,仍然坚持了稳经济、保增长的主基调。

  武健认为,第四,要关注互利共赢的双边、多边和区域间国际经济合作机制的建设,由点到面提升对外金融服务的水平。历经九年,“一带一路”建设和金融服务互联互通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合作中融资难的问题,也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近年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围绕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

  武健表示,第五,要关注有效规避美元汇率风险和应对美元霸权,不断探索完善货币互换、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目前已有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多达近50个国家以多种方式加入了去美元化的行列。去美元化已成为了全球的趋势,但短期来看,并不构成对美元的直接挑战。为了规避美元风险和应对美元霸权,我国除了动态调整外汇储备,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举措外,要进一步地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

武健(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张爽)光大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武健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23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上表示,按照“十四五”规划,我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也将要成为其改革和建设的贡献者。当前,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客观上要求加快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步伐,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有序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持续加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

  武健表示,2022年是全球纷繁复杂的一年,俄乌冲突、疫情反复、全球通胀、世界经济放缓,都让人充分感受到新动荡变革的冲击,尤其是持续高位的全球通胀远远超出预期,其诱发的因素及负面的影响至今也没有消除。通胀仍将延续,并引发全球经济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加剧、全球治理混乱,又不断地激发了全球政治经济的各类矛盾,使得达成全球应对解决方案变得越来越困难,全球治理体系重塑任重而道远。

  武健说,按照“十四五”规划,我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也将要成为其改革和建设的贡献者。当前,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客观上要求加快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步伐,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有序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持续加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这为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提供了机会。作为现代治理体系的一种新型角色,中国智库有责任关注和研究当下金融国际化的热点问题,不断地提升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改革和建设中更多的话语权。

  武健认为,第一,中国智库要关注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观念影响,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同伴而行。展望新的一年,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既要逐步实现人民币在支付、投融资、储备、计价货币功能的全面提升,更要实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和大宗商品金融资产以人民币计价的重点突破,使跨境资金流动平稳有序,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奠定好基础。

  武健说,当前,证券投资项下跨境的沪深港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理财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各项互联互通制度的不断推出,加快了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的资本项目的开放。截至到2021年末,共有1116家境外机构入市,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入金额占资本项下收入金额的74.1%。人民币计价能力目前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很大。随着离岸、在岸市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日益突出,以及中国与俄罗斯,中东部分国家在油气、粮食等大宗商品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合作渐行渐近,实现人民币计价重点突破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