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口外“大暑船”,国遗传承上百年
中评社北京7月23日电/据新华社报导,龙灯,鱼灯飞舞,管乐锣鼓齐鸣,村民们前拉后推,一艘安放在拖车上的仿古木船缓缓向前,沿途观众人山人海,22日是大暑节气,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街道的“送大暑船”民俗活动当天下午1时准时开始。
“大暑船”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的头、中、尾部各立一根桅杆,船底红色,船舷下蓝上黑,船头画着威风凛凛的虎头,“虎头”两侧的粉色船板上镶着一对船眼,两只船眼上方又有两道“绿眉毛”。“绿眉毛船”由此得名,两道“绿眉毛”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两行小字。船尾则书写着“送暑平安”。
尽管时有阵雨,空气中也弥漫着暑热,但观众热情不减。台州市椒江区送大暑船保护中心主任金礼建告诉记者,“送大暑船”在当地传承了上百年,不但葭沚的百姓积极参加,台州全市乃至相邻的温州、宁波都有人过来观看。
台州渔民传统,大暑时节都要回到家里,修船、补帆、补网,就像现在的休渔一样。根据当地史料记载,在清同治年间,当地渔民就有“送大暑船”的民俗活动,他们要在大暑前专门制作好木船,到大暑当天,要在木船里放上神像、食品、仪式用品和武器,到退潮时将木船拖到椒江口外,将其点燃,然后顺潮漂走,祈求下半年出海时风调雨顺,鱼虾满舱。
2021年,“送大暑船”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扩展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送大暑船的文献资料可以追溯到清代晚期,但是我认为,应该会更早一些。台州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明代时,渔民在东海遇到倭寇,突然在浓雾中杀出一艘船将倭船杀退,后来人们发现就是‘大暑船’。”台州市椒江区政协文史专员金勇介绍说,“送大暑船”民俗还与古代驱除瘟疫的傩戏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是现在群众参与这一民俗,主要出于祈求平安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