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大罢免是赖“清障三部曲”之一?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澳门新华澳报19日发表富权文章:“大罢免”是赖清德“清障三部曲”之一?以下为文章内容。

  台湾地区“中选会”昨日举行委员会议,审查通过第十一届“立法委员”新北市第十一选举区罗明才、台中市第二选举区颜宽恒、台中市第三选举区杨琼璎、台中市第八选举区江启臣、新竹县第二选举区林思铭的“罢免案”宣告成立,并决议五件“罢免案”定于八月二十三日举行投票。
  
  至此,由民进党及其侧翼团体发动的对中国国民党“立委”及原民众党籍新竹市长的“大罢免”,凡是能够进入第二阶段连署的,全部都成立成案,进入第三阶段投票。
  
  最初人们研判民进党及其侧翼团体发动“大罢免”的目的,是不忿在“二零二四”大选中,赖清德虽然以少数优势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但民进党获得的“立委”议席未能过半,从而无法达成“完全执政”。而且虽然中国国民党所获议席比民进党仅多一席,但在民众党党团合作下,掌握过半议席,从而让民进党当局的各种议案在“立法院”遭到狙击而挫败,因而要透过发动“大罢免”,“罢免”掉国民党较多席“立委”,然后透过“立委”补选,争取让民进党提名的候选人当选,从而形成“绿肥蓝瘦”的态势,夺回对“立法院”的控制权。
  
  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更是搭上个人私心,喊出“大罢免,大成功”的口号,希望能够将大部分国民党“立委”“罢免”掉,民进党透过“立委”补选达成“立法院”朝野议席“此消彼长”,再拉拢民众党“立委”中的动摇分子,使得手中可以掌握的议席,能够达成改选“立法院长”的法定人数,从而拉下韩国瑜,自己趁势当上梦寐以求的“立法院长”。
  
  对此,赖清德曾经有所顾忌。一方面,他虽然也兼任民进党主席,但毕竟在“宪制”理论上是“全民领导人”,因而不宜深度介入政党之争;另一方面,“罢免”固然是民主制度的设计,但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的“罢免”,却不符民主政治的常态,而且极为容易拉高政党对决的“仇恨度”,对“少数领导人”的管治不利。
  
  但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让赖清德转变态度。一方面,想不到罢团的第一及第二阶段连署进展顺利,竟然让三十一席国民党“立委”可以进入“罢免”的第三阶段投票,而国民党进行反制的“以罢制罢”却是在第二阶段连署时吃了“零鸡蛋”,这让赖清德认为“有利可图”,再加上曹兴诚、沈伯洋等“台独”顽固分子对其大力煽动,因而赖清德决定全力支持“大罢免”,除了是对民进党下达组织命令之外,其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地进行“团结十讲”,催谷“大罢免”的火势。
  
  另一方面,更是让赖清德事前意想不到的是,国民党的“以罢制罢”不但犯了轻敌的战略错误,而且在战术上更是犯了“自杀式”的错误,有部分青年军在收集“罢免”民进党“立委”连署书的过程中,没有像民进党及其侧翼罢团那样,在街头收取一张一张的连署书,而是照抄国民党员名册,除了是涉嫌触犯“伪造文书罪”之外,更闹出了“死人连署”的丑闻。由民进党当局掌控的检调机构,紧紧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先后搜索了国民党的台南、高雄、台中、新北、基隆、台北、屏东等地方党部,并拘捕及起诉了多名包括党部主委在内的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