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开展14000亿买断式逆回购
买断式逆回购是指,债券持有人(正回购方)将债券卖给债券购买方(逆回购方),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从逆回购方购回相等数量同种债券的交易行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
“买断式逆回购是超越传统工具的政策创新,能够直接补充基础货币,可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记者表示,买断式逆回购通过“买断+回购”机制,将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主动扩张,直接向市场注入长期流动性(3或6个月期限),比传统MLF(中期借贷便利)更具灵活性。同时,操作利率若低于市场水平,可压低银行体系边际资金成本,进而传导至企业融资端。另外,买断式操作不依赖银行质押品质量,可缓解中小银行“资产荒”压力,推动信贷资源向普惠、科创等领域倾斜。
田利辉分析说,对比传统工具,买断式逆回购的优势,一是期限更长,相比7天期OMO(公开市场操作),3个月或6个月的期限可熨平短期波动,稳定银行负债端成本;二是无抵押依赖,突破质押式操作对高评级债券的依赖,降低中小银行融资门槛。
据记者瞭解,7月共有12000亿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其中3个月期到期量为7000亿,6个月期到期量为5000亿。7月开展14000亿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意味着7月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2000亿,为连续第二个月加量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