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看外资在中国高水平开放发展中作用

  中评社╱题:从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看外资在中国高水平开放发展中作用 作者:尚昕昕(北京),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摘要】国际收支即是一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晴雨表,也是其内部经济金融均衡发展的指示器。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中国经贸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双顺差”的国际收支形势。随着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不断推进,国际收支结构已从“双顺差”逐步过渡到自主平衡。研究发现本土制造业的稳定发展是维护国际收支平稳有序的关键。应充分吸取西方产业空心化教训,坚定不移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理论上看,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一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投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一国的国际收支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经济发展初期,一国往往面临储蓄和外汇双缺口。而外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储蓄缺口,提供投资所需的资金,同时,通过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能够提升生产能力、促进出口,从而弥补外汇缺口。随着外资的积累和技术转移的深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出口竞争力增强,其贸易收支、金融项目收支往往均转为顺差,而资本项目收支则转为逆差化。

  一、历史上看,外资在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化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一阶段:国际收支的奠基阶段(1978-1993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开始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197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679亿元,在“双轨制”改革下,外贸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贸易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贸易体制转变,允许部分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激发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在国际收支方面,由于国内产业竞争力较弱,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而进口需求较大,导致这一时期经常账户长期逆差,1980年至1993年平均逆差占GDP的1.2%左右。资本账户则以政府借款为主,政府通过借款来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1993年外债余额达到835.7亿美元。

  在吸引外资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流入中国。1979年至1991年累计直接投资流入仅232亿美元,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外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开展加工贸易,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外资规模较小,但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汇率幷轨与资本积累阶段(1994-2001年)。1994年,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进行幷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确定为8.7:1。这一举措是中国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使得人民币汇率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为对外贸易和投资创造了更合理的价格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同年,强制结售汇制度建立,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将外汇卖给指定银行,银行再将超出规定额度的外汇卖给中央银行,形成外汇储备。这一制度促使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从1993年的212亿美元大幅跃升至2001年的2122亿美元。在汇率幷轨初期,稳定的汇率对于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时期,国际收支双顺差雏形初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经常账户顺差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从1994年的1%稳步提升至2001年的2%。

  在吸引外资方面,大量外资涌入制造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据商务部统计,2001年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万余个,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下非储备性质金融帐户也开始出现顺差,“双顺差”开始成为中国国际收支的标志性特征。

  第三阶段:国际收支“双顺差”加速扩大(2002-2013年)。自2002年起,中国进入加速发展期,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速进入两位数增长阶段,2005年以来,国际收支统计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年均净流入增长至千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居全球位次从2002年的第26位提高至2012年的第3位。凭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中国在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流入的推动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学习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推动了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2007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0.1%的峰值,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为57.7%。2002年至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从2864亿美元增长13倍达3.8万亿美元。中国于2010年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第四阶段:新常态下的国际收支和直接投资再平衡(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受国际货币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愈加明显。201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但同年,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出现新变化,美联储退出了持续6年的量化宽松,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回落至2%。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推进,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非储备金融账户波动加大,同时外汇储备也从接近4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回落至3万亿美元。

  2018年的中美经贸摩擦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中美双向投资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外汇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持续优化,为国际收支平衡创造了条件。2024年外商股权性质直接投资净流入728亿美元,其中,新增资本金流入909亿美元,显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基本盘依然稳定。随着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境内企业积极拓展全球生产布局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发展,截至2023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地区),在全球超过80%的国家(地区)有直接投资。对美、欧盟、日、韩等传统投资伙伴国对外投资存量保持稳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稳步增加。自此,在国际收支从“双顺差”转为“一顺一逆”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也为新常态下中国国际收支格局提供了稳定支撑。

  从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国际收支格局演变离不开外资的参与和作用,而随着外部环境中国要素禀赋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外贸导向型发展模式动能明显减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常项目顺差同GDP比率由9.9%降至2%以内的合理区间,中国当前的经贸发展模式已从依赖外商的资金和技术,逐步转向积极主动拓展全球市场,带动国内资本和技术输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从贸易和直接投资开放走向包括金融开放在内的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收支结构也已从“双顺差”转向自主平衡。

  二、当前形势下,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市场稳定面临挑战,但长期稳定的趋势不会改变

  (一)关税威胁叠加全球总需求走弱是影响国际收支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挑起关税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受到严峻挑战,威胁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一般地,面对当前的关税冲击,一国国际收支和外资外贸可能受到以下三个渠道的风险冲击:

  一是受关税打压国汇率对美元波动性上升。汇率短期波动加大,一方面可能影响出口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在资本与金融账户,可能增加外资流出预期,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2月1日美国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加征关税,避险情绪激增。2月3日,VIX指数升至18.62,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3.3%。美元指数盘中突破109,同时,受关税打压国货币出现贬值,墨西哥比索、加元对美元汇率日内振幅分别达到4.9%和2.8%。

  二是外需不振和加征关税将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将可能对出口带来双重压力。关税增加直接提升了进口商品成本,导致进口国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变高,叠加近年来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表现乏力,全球经济增长中枢下滑,商品和服务出口金额增长放缓,可导致出口订单减少。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世界经济呈现总供给、总需求同步走弱特征。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以来集装箱货运预订的高频数据显示,海外托运人在过去一年中匆忙向美国发货,以提前应对贸易战,但现在却因过高关税而骤然间暂停了发货。

  三是当前美国相对高利率环境不利于其他国家吸引外商投资和配置非美资产。在关税推高通胀的威胁下,美联储不断延缓降息进程,美国持续的高利息环境提高了美国资产的收益率和融资成本,这对其他国家而言,是相对降低了本地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高利息叠加关税威胁导致的汇率和市场预期扰动,非美市场资产吸引力进一步下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最新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24年,全球FDI剔除欧洲的投资中转经济体后下降约8%。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2025年1月新兴经济体证券组合投资净流入354.2亿美元,同比减少8.5%。

  (二)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市场具备保持稳定的基础条件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汇率对出口企业的影响逐步降低。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小幅升值0.7%,保持了双向波动,币值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持续降低。一是由于中国贸易收支币种逐步多元,2024年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例超过25%,因此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对于以非美元结算的出口影响不大。二是进出口商品类型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对冲汇率风险的作用,出口产品相当部分涉及能源、原材料、半成品等进口,汇率变化可以通过进出口互相平抑。三是中国企业的外汇套保参与率逐年上升,2023年涉汇企业的套保参与率为25.2%,对于这些已进行套期保值安排的企业,可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此外,当前中国仍在弥补全球产出缺口,外需价格弹性不足降低了人民币波动对出口的影响。

  以制造业为依托的货物贸易长期保持顺差,保证了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处于合理区间。国际上常用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评价标准为经常账户平衡状况,即主要衡量经常账户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是否在合理区间之内。2024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4239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6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2%,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奠定了中国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的基础。其中,货物贸易保持较高规模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基础,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7680亿美元,同比增长29%。而稳定的货物贸易顺差是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体系。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以来,稳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比重超过30%。

  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与经常账户顺差构成了中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一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扩大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增长,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的波动性和流出方的趋势均会提高。2024年中国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4962亿美元,其中境内主体对外各项投资增加4838亿美元。二是中国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将持续吸引长期投资的国际投资者,但短期看影响证券投资资金的主要因素仍是境内外利差以及市场情绪。2024年,受市场因素影响,证券投资项下资金净流出1876亿美元,同比上升2.2倍。

  三、经验教训和政策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制造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维护中国国际收支平稳有序和外汇市场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在充分吸取西方产业空心化教训的同时要把握时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保障中资机构境外交易和资产安全性。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好支持外资在华展业兴业。

  (一)吸取发达经济体产业空心化教训,维护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出口贸易是一国制造业水平的集中体现,稳住出口就是稳住经常项目收支。经常账户差额主要受货物贸易差额影响,货物贸易差额反映了一国制造业发展程度,体现了制造业发展在推动出口、增加进口替代等方面的作用。在企业积极布局境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更应充分认识维护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就是前车之鉴,历经多届政府也难以重建失去的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