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海 专家学者共探历史与现实

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发表开幕致辞(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评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陈思远)“南海: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10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外交官齐聚一堂,围绕南海问题的历史、法律、政治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讨论。研讨会设置“二战后国际秩序与南海诸岛主权”“政治和法律视角下的南海历史”“南海仲裁案裁决再评判”三个议题,分别由香港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外交部原副部长乐玉成、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闫岩主持。

  开幕式上,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致开幕辞。他从历史与现实双重视角出发,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有着坚实历史根基与现实依据。

  吴士存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植根于中国人民长期的渔业、航行等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历代政府的持续管辖。近代以来,面对列强觊觎,中国始终以主权者身份维护权益:1933年法国侵占南沙九小岛后,积贫积弱的中国仍通过外交等手段重申主权;二战期间,日本侵占西沙、南沙群岛,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于1946年完成对西沙、南沙群岛的接收,并于1948年划定九段线,绝非某些不实言论所宣称的中国在2009年才首次向联合国提出相关主张。

  谈及现实局势,吴士存指出,中国维护南海主权,实则是在坚守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是对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维护,而非破坏。南海问题本是区域内国家之间的领土和海洋争端,但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美国、日本等国家相互勾连,企图在南海谋取地缘政治利益,菲律宾、越南等国更是将推动南海争端国际化作为固化其非法权益、单方面推进自身海洋主张的手段。域内外国家里应外合,从外交、法律、军事等多个层面制造阵营对立,这也使得“南海行为准则”磋商面临诸多挑战。

  关于2016年南海仲裁案,吴士存明确表示,该仲裁案是南海和平稳定的麻烦之源,是引发南海动荡的祸根,其负面效应至今仍在持续外溢。他提出三点核心观点:第一,仲裁庭对菲律宾所提事项不具备管辖权,属于越权裁定;第二,仲裁庭的组成明显不公正、不合理;第三,裁决本身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漏洞百出,甚至严重偏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此,吴士存强调“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的批驳不是过多,而是太少,不能停顿,必须永远在路上,必须对其斩草除根,否则南海将永无安宁”。他最后指出,南海正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地区国家应通过对话协商构建合理秩序、促进务实合作,这是摆在各国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此次会议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