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群:亚投行做到守正创新 体现共同价值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记者张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兼董事长金立群1月17日在2023年宏观形势年度论坛全体大会上发表开幕演讲,他表示,作为二战后第一家由发展中国家倡议成立、由非西方国家主导的重要国际组织,亚投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洗礼中砥砺前行,是因为亚投行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不断努力体现和创造中国与世界的共同价值。
金立群表示,我们目前正经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大国博弈加剧、全球疫情仍有病毒变异风险、气候变化加速等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引发了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世界经济减速、全球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供应链紊乱、自然灾害频发等严重后果,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短期内难以弥合。
金立群说,今年是亚投行创办启动十周年,昨天是亚投行开业运营七周年。亚投行从提出到创建再到开业运营,在高起点上不断发展壮大,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突破。“作为二战后第一家由发展中国家倡议成立、由非西方国家主导的重要国际组织,亚投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洗礼中砥砺前行,我的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亚投行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不断努力体现和创造中国与世界的共同价值。”
第一,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2013年底,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议筹建亚投行,旨在推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2016年1月16日,习主席在亚投行开业仪式的致辞中提出,亚投行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成为推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开业七年来,亚投行通过投资业务,不断践行这一初心和使命。截至去年年底,亚投行董事会共批准202个项目,总金额近过389 亿美元,撬动总投资近1000亿美元。惠及33个域内与域外成员。这些项目包括交通、能源、城市发展、水资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也涉及公共卫生与教育领域的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享。作为亚投行首倡国和第一大出资方,中国在筹建亚投行之初就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开放包容的区域主义,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各方打造这一多边平台,一方面在谈判中始终坚持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平等待人,并不以老大自居;另一方面,中方不搞小圈子、小团体,一直敞开大门,广泛邀请美日欧西方国家参加。目前,亚投行朋友圈越来越大,已由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全球六大洲的106个经济体,当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同时包括大量发达国家,是成员数量第二大的全球性多边开发机构。在股份结构上,虽然发展中国家的股比占大多数,但西方成员的总股比也超过了25%,在需要75%特别多数的重大事项决策上与中国一样拥有否决权。这一平衡安排和独特优势为亚投行在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始终坚持高标准、规范化运营。这是亚投行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让亚投行在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中不犯错、少犯错、不重复犯错。亚投行成立以来,管理层在高标准、规范化运营上大力投入,成效显着。在内部治理上,亚投行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通行做法,设立了完备的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管理架构,确保每一个成员,无论经济体量大小,都有发言权,都会被尊重、被倾听。中国作为第一大股东也严格按国际惯例行事,通过理事会和董事会来发挥建设性作用,参与亚投行重大政策和战略制定。同时,亚投行还根据透明、公开、独立、问责的原则建立了有效的银行监督和问责机制,通过行长与董事会之间的合理分工以及开展行长履职年度评价等制度和机制,建立互信、推动高效决策。
第四,始终坚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矜不伐、踔厉奋发。亚投行是诞生在新世纪的多边开发银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明确要求亚投行应努力成为专业、高效、廉洁的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机构。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积极开拓,在业务创新方面大做文章,为满足成员多样的发展需求、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金立群表示,在组织构架上,我们着眼于新冠疫情带来的中长期挑战,于2021年成立了专门的社会基础设施局,加大对成员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2022年,我们推动董事会批准设立多家海外办公室,首家海外办公司正在阿布扎比紧锣密鼓筹建。亚投行的海外办公室以辐射区域为着眼点,既能使亚投行有效开拓和服务单个成员客户,也能更好地整合区域资源,推进互联互通,同时也避免了在每个成员设立办公室的高成本。
金立群表示,倡议提出十年,开业运营七年。亚投行一路走来致力于融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为成员创造共同价值,展示了二十一世纪新型多边开发机构的良好国际形象和公信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得益于亚投行稳健高效的业务发展和管理、高标准的内部治理和管理、审慎的风险控制,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一直给予亚投行的最高AAA级信用评级。
“但更重要的是,亚投行所坚守的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已经成为整个机构在危机中能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美西方对俄罗斯进行全面制裁,全球地缘政治博弈进一步加剧。亚投行面临开业以来最为复杂和严峻的局面。由于俄是亚投行第三大股东和重要借款国,各国政府、国际评级机构、市场投资人都密切关注亚投行如何处理涉俄问题。”金立群说,对于这些棘手挑战,我们始终坚持非政治化原则和多边主义精神,从维护所有成员共同利益角度出发,寻求各方都能接受解决方案,最终妥善处理了涉俄危机,保障了亚投行投资安全,有效维护了亚投行成员团结和机构声誉。
金立群说,得益于我们妥善处理涉俄危机,也得益于我们开业七年以来始终按照国际性、规范性和高标准运营亚投行的良好记录,俄乌冲突后亚投行始终保持国际资本市场顶级发行人地位。美国证监会也在长达半年的审核后于2022年7月批准了亚投行120亿美元的储架发行申请,这为亚投行继续开展低成本融资提供了条件,也充分表明亚投行高标准治理和运营经得起复杂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最严格的考验,亚投行所坚守的价值不会在显微镜和有色镜下变色。
“2023年是中国农历兔年。按十二生肖的说法,这应该是温顺祥和的一年。就在上周,亚投行先后成功发行3年期6.5亿英镑债和5年期20亿全球美元债,两笔发行均获投资者超额认购,发行价格也优于预期,我希望这一好的开始代表全球矛盾冲突能够在这一年逐步走向化解,国际社会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协作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金立群说。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记者张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兼董事长金立群1月17日在2023年宏观形势年度论坛全体大会上发表开幕演讲,他表示,作为二战后第一家由发展中国家倡议成立、由非西方国家主导的重要国际组织,亚投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洗礼中砥砺前行,是因为亚投行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不断努力体现和创造中国与世界的共同价值。
金立群表示,我们目前正经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大国博弈加剧、全球疫情仍有病毒变异风险、气候变化加速等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引发了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世界经济减速、全球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供应链紊乱、自然灾害频发等严重后果,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短期内难以弥合。
金立群说,今年是亚投行创办启动十周年,昨天是亚投行开业运营七周年。亚投行从提出到创建再到开业运营,在高起点上不断发展壮大,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突破。“作为二战后第一家由发展中国家倡议成立、由非西方国家主导的重要国际组织,亚投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洗礼中砥砺前行,我的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亚投行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不断努力体现和创造中国与世界的共同价值。”
第一,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2013年底,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议筹建亚投行,旨在推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2016年1月16日,习主席在亚投行开业仪式的致辞中提出,亚投行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成为推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开业七年来,亚投行通过投资业务,不断践行这一初心和使命。截至去年年底,亚投行董事会共批准202个项目,总金额近过389 亿美元,撬动总投资近1000亿美元。惠及33个域内与域外成员。这些项目包括交通、能源、城市发展、水资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也涉及公共卫生与教育领域的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享。作为亚投行首倡国和第一大出资方,中国在筹建亚投行之初就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开放包容的区域主义,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各方打造这一多边平台,一方面在谈判中始终坚持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平等待人,并不以老大自居;另一方面,中方不搞小圈子、小团体,一直敞开大门,广泛邀请美日欧西方国家参加。目前,亚投行朋友圈越来越大,已由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全球六大洲的106个经济体,当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同时包括大量发达国家,是成员数量第二大的全球性多边开发机构。在股份结构上,虽然发展中国家的股比占大多数,但西方成员的总股比也超过了25%,在需要75%特别多数的重大事项决策上与中国一样拥有否决权。这一平衡安排和独特优势为亚投行在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始终坚持高标准、规范化运营。这是亚投行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让亚投行在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中不犯错、少犯错、不重复犯错。亚投行成立以来,管理层在高标准、规范化运营上大力投入,成效显着。在内部治理上,亚投行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通行做法,设立了完备的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管理架构,确保每一个成员,无论经济体量大小,都有发言权,都会被尊重、被倾听。中国作为第一大股东也严格按国际惯例行事,通过理事会和董事会来发挥建设性作用,参与亚投行重大政策和战略制定。同时,亚投行还根据透明、公开、独立、问责的原则建立了有效的银行监督和问责机制,通过行长与董事会之间的合理分工以及开展行长履职年度评价等制度和机制,建立互信、推动高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