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专家谈非传统安全威胁南亚秩序
中评社北京7月7日电(实习记者 叶佳怡)7月4日,由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以“共促世界和平与繁荣:共担、共享、共赢”为主题,五位专家学者就“南亚安全与秩序”主题展开小组讨论。
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所长、巴基斯坦前外秘Sohail Mahmood指出,从人口结构来看,南亚地区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各国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传统的安全来讲,南亚有三个地理上相邻的核大国,常规武器和核武器不断增强,破坏稳定的武器系统也不断地涌现。此外,中美竞争也深刻影响着南亚,该地区正成为大国博弈的舞台。一方面,美国主导旨在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将网络安全提供者的角色赋予其他国家;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几乎都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也是全球发展议程的支持者。这种二元对立局面所导致的摩擦,影响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Sohail Mahmood强调,大多数南亚国家也更倾向于一个多极化的南亚,而不是一个由任何一极主导的地区。发展仍然是大多数南亚国家的优先事项,多极化的南亚将为这些国家提供更大的外交空间,并增加其战略选择,为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因此,重振区域合作平台并走向争端解决,可能是未来需要采取的其他审慎措施。
谈到南亚安全原则,前印度国家安全副顾问Arvind Gupta认为应该关注几个原则和规范:第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对各自的安全关切敏感,关注经济一体化,实现发展互联互通;第三,真正关注人们面临的脱贫、经济安全、能源、粮食等实实在在问题,非传统问题也需要在区域安全中获得重视;第四,拒绝恐怖主义、跨境恐怖主义和激进主义,通过对话和外交解决共同问题,鼓励加强人文交流。Arvind Gupta强调,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拥有共同的地球,拥有共同的命运,而文明原则提供了一个合作框架,而非冲突框架。
孟加拉驻华大使Nazmul Islma指出,当今世界安全具有多维性与多态性,当代全球议题既源于安全概念,又试图在其中寻求喘息。此外,除传统以国家为中心的生存安全外,其他维度的安全已经成为全球与地区议程焦点,大量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的不安全因素正威胁着普通民众,他们往往成为他国或社会行为的“替罪羊”。
Nazmul Islma表示,南亚各国拥有共同历史,却选择了不同发展道路。尽管共享文化遗产与深厚历史纽带,本地区仍充斥着宗教分歧、互信缺失、共同理想的分歧、贸易壁垒和人文交流障碍,深陷割裂、长期对抗与根深蒂固的猜疑,信任常成为邻国间的稀缺品,公共利益上的政治分裂、最关键的人民福祉愿景的缺失以及原本被化解的历史积怨成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政治工具,这种不信任超越政治层面,已深入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