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共解北京胡同密码 文创交流绽新彩
中评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陈思远)“元宇宙探戡队驻地创作展”两岸青年文创艺术交流活动于7月12日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举办。在文化脉络中发掘人间烟火气,在传统和创新中诠释新的样貌。来自两岸的28位青年经过数天的实地探访,以全新视角诠释胡同与四合院风情,将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多元创作,在“胡同密码”主题展中呈现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
艺术驻地创作始于2023年的两岸青年文创艺术交流活动,目的是为成长于数字时代、具有创作能力的两岸青年搭建起线下交流平台。在活动中,两岸青年通过线下实地探索文化与艺术创作进行交流,并将成果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展示给公众欣赏。三年来,从首届的在地文化探索到本届结合青年峰会与交流营的升级实践,项目搭建起一座跨越数字鸿沟的精神桥梁,意义深远。
展览伊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张志坤院长致辞指出,在元宇宙重构社会认知疆域、碎片化信息消解文化理解的当下,两岸青年走出虚拟世界、深入历史街巷,通过线下探索与艺术创作构建具象文化叙事,正是对共同文化基因的深度唤醒。他强调,青年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定义者,期待此次创作成为叩问文化本质的钥匙,两岸青年缔结的友谊能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薪火。
随后,策展人毕依帆组织两岸青年逐一介绍作品与创作思路。青年们表示,自己的创作灵感皆源于对北京人文风情的真切感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同学揭秘了他的创作材料是在北京各个角落搜集的沙子,画面内容的灵感则是来源于胡同门前的石墩;高雄师范大学的一位大三学生则取材北京稻香村礼盒,创作出独具巧思的包装设计。
展览期间,毕依帆还带领参展嘉宾观看了记录两岸青年驻地创作历程的视频,欢声笑语中流淌的深厚情谊感染了在场众人。
北京胡同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符号,此类交流活动能从内心层面对台湾青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逐步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而这种基于共同文化根脉的联结,具有渐进且持久的力量。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文化、体育、科技、艺术等多领域活动,促进两岸青年加深瞭解、缔结友谊,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等发展需求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