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专访:陈孔立逾一甲子台海求索路

95岁的大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资深教授陈孔立(左)接受中评社记者袁晓麦(右)专访(中评社 罗祥喜摄)

  中评社厦门7月13日电(记者袁晓麦)2025年7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迎来建院(所)45周年。作为大陆高校中师生规模最大、学科方向最全、科研平台最多、研究成果最丰硕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其发展历程浓缩了大陆对台研究的演进史。中评社记者日前参加该院成立45周年学科发展大会期间,特别专访了资深教授陈孔立。

  九五高龄 心系彼岸

  书桌旁,95岁的陈孔立教授端坐,书香萦绕。他目光深邃,仿佛穿越鹭江,望向海峡对岸的宝岛,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段以心观沧海的台海求索历程。在大陆台湾研究版图上,陈孔立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人生与学术,深刻嵌入了大陆涉台研究从无到有、从拓荒到繁荣的全过程。陈孔立1952年毕业于厦大历史系,三年后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早在1962年,两岸仍处隔绝对峙的冷峻年代,陈孔立便将学术目光投向彼岸,开启了一场持续超过一甲子的台湾历史、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

  筚路蓝缕 史海启航

  在那个资料匮乏的年代,这样的选择需要非凡远见与勇气。他所在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今台湾研究院),凭藉地利与深厚积淀,自创立之初便成为大陆涉台研究的一面旗帜。提及研究之始,陈孔立回忆,19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会在厦门召开,他负责撰写会议综述,并发表了学术生涯首篇台湾研究论文——《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分析》。当时,台湾出版《台湾文献丛刊》309种,厦门大学历史系购得其中的208种,自此,陈孔立便一头扎进台湾史的研究。1987年,他正式出任所长,被誉为厦大台湾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时代召唤 毅然“转轨”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开放探亲,两岸关系明显缓和。时任所长的陈孔立敏锐发现,“登陆”交流的台湾同胞,热切关注现实政治,却鲜提共同历史根源。一个声音在他心中响起:“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懂历史怎么行?”于是,历史出身的他毅然“转轨”,将重心从故纸堆转向更具挑战性、更迫切的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祖国统一的任务摆在面前,不研究不行。”他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