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学者谈中美博弈下的欧盟选择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实习记者 孙艺菲)7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区域国别论坛之美国系列”第十七场活动,主题为“十字路口的欧盟:在中美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威尔逊中心全球欧洲与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克劳斯·拉雷斯担任主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别研究部研究员刘英参与评论。论坛围绕欧盟在中美竞争中的角色定位、中欧美三边关系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
拉雷斯:合作仍是主基调,但“去风险”重塑全球供应链
克劳斯·拉雷斯教授在演讲中首先指出,尽管国际舆论常聚焦于“脱钩”与对抗,但中美欧三方仍存在合作基础。他强调,中欧在贸易、文化等领域联系紧密,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渗透,以及疫情初期口罩供应链暴露的相互依赖问题,均表明“去风险”而非“脱钩”是当前全球贸易的核心逻辑。“去风险意味着供应链的多样化,而非彻底切断联系。”拉雷斯表示。他提到,2021-2022年欧洲曾因口罩短缺问题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的风险,但中国仍尽力提供支持,这一事件促使欧美反思全球供应链布局,推动贸易思维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拉雷斯进一步分析称,中美欧三边关系正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美国推动北约盟友增加国防预算、对欧盟施压关税等问题,导致跨大西洋联盟内部矛盾加剧。他以特朗普政府为例,指出其单边主义倾向和对多边机制的排斥,使欧盟难以通过集体谈判与美国达成稳定协议。“特朗普更倾向于与单一国家而非欧盟整体对话,这削弱了欧洲的统一立场。”拉雷斯认为,欧盟内部成员国利益分歧(如匈牙利对俄能源政策的特殊立场)也制约其战略自主性。此外,欧盟对中国稀土、芯片技术等关键领域的依赖,以及双方在产业补贴、市场开放上的分歧,成为合作的主要障碍。
在安全领域,拉雷斯分析称,北约内部对华立场的分歧日益明显。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最大地缘政治挑战”,并持续向欧洲施压,要求其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选边站队;但法国、德国等国更倾向于将中国视为经济伙伴而非安全威胁。“北约2022年战略概念文件首次将中国纳入‘系统性挑战’范畴,但欧盟内部对此存在保留意见。”他指出,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更关注俄乌冲突对能源和安全的影响,而非远东事务。
关于未来国际秩序,拉雷斯认为,尽管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讨论持续存在,但未来10-20年内,中美仍将主导全球格局,欧盟则需在军事弱势背景下强化经济与技术主权。“俄罗斯虽受战争拖累,但其高科技产业仍具潜力;欧盟若能整合27国力量,或可在多极化秩序中占据关键席位。”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