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点建议

  中评社北京7月14日电/据大公网报导,近年来,中国开始发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放眼海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各个城市采取的发展思路和现实路径也有所差异。不过,这当中有不少共通的做法值得参考。笔者尝试给出四点建议。

  打造特色旅游业 丰富商品供给

  第一,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能够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其他国家的众多消费者专程来此购物花销,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先决条件。在中国电商行业已经颇为发达的当下,很多外地消费者似乎并无必要专程赶到某个城市进行消费,线上下单即可买到所需消费品,而传统的“消费中心城市”概念仿佛也正在受到挑战。

  然而换个角度看,即便电商行业已颇为成熟,但诸如香港、杜拜等城市每年依然能迎来大量来自不同地方的消费者,二者并没有因为电商的便利而失去其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这其中,最大的“奥秘”便在于旅游业。

  一方面,旅游是最为典型的体验型经济活动,天生带有出行和聚众属性,游客只有亲身经历感受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旅游业不仅涉及到餐饮、酒店、交通、景区景点、商超、娱乐设施等诸多领域,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等其他配套产业部门,任何一个领域都与消费密切相关。

  因此想要吸引更多的外地居民专程来此消费,发达的旅游业不可或缺。各地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充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符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旅游线路及产品;培育夜游景点和特色体验项目,不断丰富夜间文旅消费内容和服务;加快文旅类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等。

  第二,提高消费载体建设,丰富商品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