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希炜:世界向多极过渡 小经济体更有机遇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邓希炜(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7月7日电(记者卢哲)第七届“香港大学中国经济季度论坛”系列活动近日举行。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邓希炜发表题为《地缘政治下的亚洲经济新格局》的主旨演讲。邓希炜认为,未来十年的“全球化”,各国经济交往将更加碎片化、数字化、区域化,世界向多极过渡。全新的“全球化”可能是没有美国参与的。在此过程中,两个大国可能会有一些摩擦和竞争,而小的经济体会更有机会冒起。他强调,在企业出海潮里,香港仍然大有机遇,同时香港可把几个中心地位优势协同起来,成为一个在地缘政治影响下可以得到更多红利的开放性经济体。

  在演讲中,邓希炜表示,现时美国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再度上升,扰动全球投资与预期。他指,政策不确定性不仅来自关税本身,还包括其实施时机、豁免条件及对企业的补贴政策,令市场难以形成稳定预期。同时,全球资产配置的再平衡方面,大宗商品基金与黄金ETF资产规模上升;新兴市场债券及股权基金出现净流出;投资者更偏好美元资产与短久期工具。

  邓希炜认为,未来十年的“全球化”,各国政府将更加关注ISEG(包容性安全经济增长),例如会有更多鼓励回流的产业政策。同时,经济交往将更加碎片化、数字化、区域化。中美两国的相互依赖将会减少,但不会完全脱钩,两国之间紧张关系还会持续多年。

  邓希炜说,曾经认为各国必须在经济、政治甚至意识形态方面在美国或中国之间选边站,但他们开始对冲。“例如出现的金砖国家、RCEP、CPTPP,中国和中东等的情况。”世界向多极过渡。

  香港已经正式申请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且正在积极争取尽早加入。邓希炜认为,香港至今未能加入背后有地缘政治的原因。但未来能够加入的话,香港作为区内贸易港口,是非常重要的。

  邓希炜强调,“我们不要把所有目光都放在美国。应该有一个乐观的态度,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有可能是没有美国参与的。美国不打压全球化我们已经应该开心了,不要期望美国有一天会回到推动全球化的阵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