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之流才是台湾社会的“杂质”

赖清德“杂质说”引爆岛内民怨。(图片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据中国台湾网报导,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近日在所谓“团结十讲”第二讲中宣称,要“透过一次次选举罢免,像打铁铸剑般千锤百练,打掉杂质”。一席惊人言论搅动台湾社会,“杂质说”在岛内持续发酵。

  杂质,意为某种物质中所夹杂的不纯成分。赖清德口中的“透过选举罢免打掉杂质”,摆明了是把“在野党”民代比作“杂质”,要借“大罢免”除之而后快。这种将异己者视为“杂质”的做法,揭示了赖清德狂妄、扭曲的心态,为台湾社会做下极其负面的示范。

  据报导,“杂质说”已迅速发酵进入岛内校园。彰化县近日有家长反应,家中就读初中的孩子,回来说在学校有同学突然对他说“你是杂质”,孩子也立刻回击对方说“你才是杂质”。该家长认为“杂质”一词很难听,是一种言语霸凌。

  将“杂质”当作骂人的话,可见初中生也知道它是贬义词。赖清德身居高位,却“出口成脏”、目中无人,公然将不同意见者比为“杂质”,铲除异己的丑恶嘴脸流露无疑。如今更将“杂质”一词带火进校园,荼毒青少年群体,何其可恶!

  其实,赖清德界定“杂质”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非我族类”,与自己政治立场、意见不同之人,即非绿政党、非绿民代、非绿选民等等。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赖清德之流才是台湾社会的“杂质”。

  首先,赖清德是“双少数领导人”,其仅以40%的得票率当选,民进党在台立法机构的席位也未过半。这一选举结果清楚表明了台湾选民的态度,也就是说,赖清德之流并不代表台湾的主流民意。面对主流群体,被大多数选民抛弃的、只占据“少数”的民进党当然就是“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