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经济发展须继续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中评社北京1月29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1月25日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会从2022年3%降低到1.9%,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4.8%。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亚洲一些经济学者普遍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会超过5%,达到5.5%以上。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投资,投资创造财富。祗有加大投资的力度,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中国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完全不切实际。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生产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消费,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祗有刺激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消费论。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出口、消费拉动,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弱。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先生产后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居民的收入有限,因此,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大。

  近年来,中国试图通过增加居民的收入,激活国内消费市场,试图通过刺激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消费经济泡沫逐渐显现。这一方面是因为节假日期间,中国旅游消费畸形发展,名山大川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消费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热衷于国外消费,而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相对疲软。尽管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试图激活中国国内高端消费市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从供应和需求两个端口,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很难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经济结构和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进入本世纪,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仍然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系统形成改革,鼓励地方政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引进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分税制改革之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之所以蒸蒸日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生产要素价格差,从港澳地区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外贸经济,从而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步入快车道。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是,东部沿海地区借助于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力势头盘活存量资产,从而使经济保持增长的趋势。进入本世纪之后,东部沿海地区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通过发展电子产业,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火车头的角色。

  正是由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国经济才能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这样说,地方政府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地方政府设立的投资平台,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重大疫情过后,东部沿海地区政府组织招商队伍,纷纷到海外招商引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路径依赖。依靠外部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固有的思维定势。这种依靠外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与中国强调国际国内双循环有一定的落差。但是不管怎样,只要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不能否定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二,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手段。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政府更多的是依赖中国特有的财政包干体制,通过大规模的减税让利,吸引外资。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税收权受到约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发展房地产业。通过促进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依靠房地产领域的税费收入,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近年来由于中央实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手足无措。他们面对新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分依赖房地产经济。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趋于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空置率增加,地方政府就无计可施。

  中央显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寻找经济增长点。中央多次就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建立微循环系统,确保中国经济充满竞争活力。   第三,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历史,人们就会清晰地看到,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出台一系列鼓励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干预不正当竞争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体系。中央鼓励地方政府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现比较优势,通过竞争激发活力,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国家始终把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作为重中之重,防止地方政府竞争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以邻为壑,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现象。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制定一系列科学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体系,中国经济才能保持9%的平均增长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忽视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还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学派,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危机问题,当然也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西方国家之所以出现周期性危机,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出现经济停滞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根本无法解决资源循环配置中出现的问题,市场经济本身会积累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而导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新自由主义只不过是在传统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之上,增加了货币的因素,试图借助于货币政策,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当货币参与到经济发展之中,脱离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因素,这个国家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空心化现象,国家经济就会陷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当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依靠本国力量无法解决矛盾的时候,战争就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既不能重复资本主义的老路,当然更不能走帝国主义的邪路。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政策,发展经济过程中,依靠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评社北京1月29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1月25日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会从2022年3%降低到1.9%,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4.8%。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亚洲一些经济学者普遍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会超过5%,达到5.5%以上。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投资,投资创造财富。祗有加大投资的力度,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中国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完全不切实际。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生产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消费,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祗有刺激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消费论。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出口、消费拉动,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弱。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先生产后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居民的收入有限,因此,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大。

  近年来,中国试图通过增加居民的收入,激活国内消费市场,试图通过刺激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消费经济泡沫逐渐显现。这一方面是因为节假日期间,中国旅游消费畸形发展,名山大川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消费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热衷于国外消费,而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相对疲软。尽管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试图激活中国国内高端消费市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从供应和需求两个端口,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很难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经济结构和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进入本世纪,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仍然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