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欧美大西洋关系进入尾声?
中评社北京6月26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冷战结束后,全球地缘政治发生了两大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二是维持全球秩序最重要的力量以及主导国际事务的欧美大西洋关系实质性走向尾声。
欧美大西洋关系定型于二战,牢固地发展于冷战。其相同点有二:一是有共同的敌人:要么是纳粹德国,要么是苏联。二是博弈的主战场在欧洲。
欧洲不再是美利益中心
在这个背景下,欧洲愿意接受美国的主导,美国也愿意约束自己,既遵守双方共同制订的规则,也重视双方的团结。
但冷战结束后的三十多年,双方既没有共同的敌人,欧洲也不再是美国的利益中心。在欧洲看来,俄罗斯威胁到它的安全。但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崛起威胁到了它的霸主地位。以至于今天的国际现实中,中欧关系优于中美关系,美俄关系经常优于欧俄关系。
所以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双方在小布什时代、两次特朗普执政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欧美关系被视为典范的奥巴马时期,也第一次提出亚太转移,率先启动了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的战略。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冷战后,在国际事务中,欧洲的主张逐渐演变为倡导多边主义,强调联合国是跨国国际行动的合法性来源,并以此与美国对抗。2003年法国和德国联合中国、俄罗斯组成和平联盟,共同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要以行使常任理事国否决权迫使美国绕过联合国采取行动,但付出了重大的道义代价。但此前仅相隔四年的科索沃战争,欧美并没有征得联合国授权就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了军事行动。
这其中的原因显然并不仅仅是双方再无共同敌人,欧洲也不再是主战场。
从历史上看,二战结束之前,欧洲一向是大搞单边主义的。美国则倡导尊重国际规则。现在双方完全相反。变化的原因则是实力。现在的欧洲已经丧失了实行单边主义的能力,尽管它可以包装成自己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不能再争夺霸权,要从过去的实力均衡原则转向以规则和法律为基础的一体化。事实上,假如未来欧洲再度拥有了可以奉行单边主义的实力,它仍然会回到十八和十九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