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百年书院里的抗战记忆

(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重庆6月26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6月25日,“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团来到重庆江津聚奎中学鹤年堂。1928年,乡贤邓鹤年捐资10万大洋建造鹤年堂,建筑面积1437平方米,可容纳1400人,被誉为“川东第一大礼堂”。在这里,清代遗留的石碑、百年香樟树与古朴的书院建筑相映成趣,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步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光绪年间残缺的石碑,它见证着这所学校的文脉悠长。石碑两侧,两棵需数人合抱的香樟树分立左右,被称为“香樟王”和“香樟后”,已有两百余年树龄。讲解员介绍,校园内共有500多棵古树,其中一级保护古树就有十余棵,其中一棵500余年的罗汉松尤为珍贵。

  抗战时期,随着大量文化机构内迁,聚奎大讲堂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阵地。陈独秀曾在此居住三个月,并作人生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疾呼“全民一致抗日”;冯玉祥在此发起献金救国运动,聚奎师生积极响应;梁漱溟、于右任、郭沫若等数十位文化名流曾在此登台演讲。讲堂内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讲台原貌,站在台上,仿佛仍能听到那些振聋发聩的抗战呼声。

  鹤年堂内随处可见抗战遗迹:陈独秀“大德必寿”篆刻、冯玉祥《黑石山》长诗石刻、郭沫若悼念校友诗人吴芳吉的诗碑……这些文物与古树、黑石共同构成了一个抗战记忆的露天博物馆。吴平源特别提到校友书法家周浩然,他补书的“顽石点头”石刻,借用晋朝法师说法使顽石点头的典故,赞扬聚奎教师教学有方。

  这座百年学府至今仍在正常办学,校园内,学生们的身影与白鹭的翩跹、松鼠的灵动交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吴平源向记者介绍,学校特别重视校史教育:“每学期新生入学,都会开设校史教育课程,这是我们的校本课程。”学校还培养了一支特殊的“校园导游”队伍,由学生担任讲解员,为来访者介绍学校历史。每年举办的校史知识竞赛,更是让学生深入瞭解这片教育沃土的过往。

  “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校门上的这副楹联,道出了聚奎中学百年不变的教育追求。从聚奎书院,到抗战时期的“文化堡垒”,再到今天的基础教育重镇,这里始终践行着“教育兴邦”的家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