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韩流”如何影响韩日关系?
Wang Linbin指出,韩流在日本经历了起起伏伏,与之对应的“酷日本”(Cool Japan)在韩国也是如此。虽然日本和韩国在1965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但直到1998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和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面向未来的关系”时,双边文化外交和文化产品进出口才开始。根据联合声明的精神,韩国于同年取消了对日本文化产品进口的单方面限制,即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1998-2004年)。这一过程与金大中时期韩国的“文化国家导向”政策以及当时日本文化产业的盛行不谋而合。
从那时起,两国文化交流蓬勃发展,尽管“慰安妇”问题、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和领土争端等争议仍然突出。但日韩关系在金大中总统时期进入了“蜜月期”,韩国的文化外交在日本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去韩化”和“日本化”等四大转变:韩国娱乐公司与AVEX等日本娱乐集团合作吸收日本成员;从戏剧演员到歌手的转变;韩国艺人最先在日本出道;以及偶像从“纯韩国”演变为国际化名人的现象。
相反,一系列反对韩流的示威活动——源于2005年一部有争议的漫画《讨厌韩流》——据说是安倍担任首相期间的默许。网路反韩运动的舆论领袖都是右翼知识份子,参与者几乎都是男性,被认为是“男性化、民族主义、父权制、仇外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除了漫画,动漫是反韩男性沙文主义者利用的另一个平台,12集音乐动画《练马大根》讽刺通过整容成为韩流明星的在日同胞,反对当时日本的“裴勇俊现象”。
面对日本社会几乎方方面面的男性主导,被称为“韩流妈妈”的日本中年女性群体一直在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保持中立,并在文化上欣赏韩国,这些女性将韩流视为对抗传统男性主导的日本动漫流行文化的另一种选择。韩流吸引日本中年女性的根本原因是性别忧郁症和怨恨。她们利用韩流粉丝来维护自己的个人喜好,提高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就像她们通过接受西方文化中强调性别平等的思想来抵制大男子主义一样。
另一方面,根据2018年对第二波和第三波韩流参与者的研究,虽然年轻粉丝仍然以女性为主,但与韩流1.0相比,男性更多。这些年轻的韩流粉丝们虽然有很多都是“韩流妈妈”的孩子,但却有意与之前的中年女性群体保持距离,这令人感到惊讶。这些年轻人避免使用“韩流”一词,而是公然表达对韩国的亲近感,以此与右翼的反韩政治议程保持距离。
此外,韩日关系恶化并没有阻止日本年轻人消费韩国文化产品。日韩关系中的政治与文化分离是年轻人的一贯态度,他们的政治参与度处于历史最低水准。这是因为他们对反韩意识形态采取了“逃避战略”,不再消费他们认为被右翼保守势力垄断的主流媒体,而是在社交媒体上享受韩流。
总之,韩流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使日本民众对韩国的看法分裂为亲韩粉丝和反韩右翼,后者仍然占主导地位。由于日本外交政策的制定仍然掌握在右翼政客手中,即使韩流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政府仍然对韩国持敌对态度。由于韩流不涉及两国关系的基本历史问题,因此它对日本对韩外交政策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两国关系仍然容易受到外交冲突的影响,例如日本禁止向韩国出口半导体材料,韩国海军的火控雷达锁定日本军机等。但是,韩流仍然使韩国的国际形象深入日本,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
Wang Linbin指出,韩流在日本经历了起起伏伏,与之对应的“酷日本”(Cool Japan)在韩国也是如此。虽然日本和韩国在1965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但直到1998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和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面向未来的关系”时,双边文化外交和文化产品进出口才开始。根据联合声明的精神,韩国于同年取消了对日本文化产品进口的单方面限制,即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1998-2004年)。这一过程与金大中时期韩国的“文化国家导向”政策以及当时日本文化产业的盛行不谋而合。
从那时起,两国文化交流蓬勃发展,尽管“慰安妇”问题、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和领土争端等争议仍然突出。但日韩关系在金大中总统时期进入了“蜜月期”,韩国的文化外交在日本留下了重要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