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在“世界工厂”点亮“劳动者的星辰”
翻看30多年前自己写下的文字,作家柳冬妩仿佛又回到曾经南下广东打工时的青涩岁月。
不久前,一个名为“劳动者的星辰:打工文学回顾展”的展览,在广东东莞展览馆拉开帷幕。包括柳冬妩的诗集在内,泛黄的杂志、文件、照片、报纸共同陈列,串联起打工文学从“草根呐喊”到“文学品牌”的蜕变之路。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东莞孕育出一片独特的文化绿洲。纷至沓来的上亿奋斗者用文字、影像与舞台记录时代脉搏,描绘出中国工业化浪潮下的文艺样本。
从“世界工厂”到“打工文学”高地
从来到东莞工厂打工,到在东莞一个镇里的报纸当编辑,后来成为打工文学杂志《南飞燕》主编……如今,柳冬妩已经是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打工文学研究专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他感慨道:“打工文学不仅是一部迁徙史,更是一部用血泪与希望浇筑的情感史诗。”
几十年来,与柳冬妩一样,来到东莞寻找梦想和改变命运的打工青年数不胜数。
1978年7月,港商投资的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打工”时代。有数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超过两亿人次在东莞工作生活过。其中,不少抱有文艺情怀的青年,白天在流水线上挥洒汗水,晚上在出租屋、小饭馆埋头写作,催生了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文学样式——打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