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团队成功将辐射制冷膜投入市场应用

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辐射制冷材料生产车间。以上图片均为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提供(图片来源:人民网)

  中评社北京6月16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你敢信吗?一片神奇的薄膜,用在手机上,如同不耗电的“空调”,可实现降温5至10摄氏度,提升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和稳定性40%以上。

  走进苏州高新区的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制造车间里忙碌而有序:一片片钢化玻璃在自动化产线上流转,经过清洗、覆膜、撕膜、上伞后,离子枪将功能材料汽化,以一层原子的厚度,在钢化玻璃上形成致密又稀薄的膜层。这就是公司的主打产品——辐射制冷膜,目前已用于小米、苹果的两款手机上,另有两个国产手机品牌的订单正在交付中。

  这是一项来源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院长、教授朱嘉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于2019年在光热调控领域实现了突破。“要将物体温度降得更低,就需要将它的能量做得更低,即减少摄入的能量项,增加辐射出去的能量项。”团队成员、南京大学副教授朱斌介绍,团队基于“辐射制冷”原理,调控分子结构、微纳结构和尺寸形貌,从无到有研发出可在太阳光波段实现低吸收率、在大气窗口波段实现高发射率的新材料,通过将热量以特定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实现零能耗持续降温。2021年,小米公司关注到这项成果后,来到实验室,希望将技术用于电子产品降温方面。

  为什么“给手机降温”如此重要?随着手机集成度的提升以及AI芯片的植入,手机能耗越来越大,为了减少手机使用中发烫、卡顿和自动关机等问题,散热功能日益重要。

  在实验室,样品经测温后效果明显,给了团队产业化的极大信心。2022年,在学校牵线搭桥下,科研团队在苏州高新区成立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辐射制冷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苏州高新区为公司提供了7000平方米厂房,并免去3年使用租金。

  “我们迈出‘从1到10’的一步,得益于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推出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这项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利用成果作价入股,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南京大学是江苏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朱斌说,“公司一次性买断7项专利,整个评估过程透明合理。”明晰的知识产权归属不仅提升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让团队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拼搏,还吸引了诸多投资机构青睐。

  然而,从书架到货架、从样本到产品的过程,比想象中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