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台湾谁还在乎农渔产品输陆困难?

李武忠

  中评社台北1月9日电(作者 李武忠)农历春节将至,各地已出现春节采购热潮,准备阖家团圆,政坛也在热议年前是否来得及发放6000元现金,似乎已经忘了那些遭大陆暂停进口产品的农渔民。虽然政府补贴可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远之计,往后该不该继续种植(养殖)下去,该不该缩减规模或改种(养)其他种类,该不该转行或退休,蔡政府均未给予明确指导,毕竟靠“爱国消费”远不及市场来得稳定长远,而民众往往祗有在与自己利害攸关且情况急迫时,才不吝惜付出关注,多数时候总冷眼扮演局外人角色。

  和平不会从天上掉到下来,当前执政党善于操纵两岸之间的政治对抗,却不擅长解决实际问题,加以在野党对两岸关系主张,亦未见与执政党有明显区隔和积极作为,畏首畏尾,致使两岸农渔产贸易,能否重回正轨充满荆棘,看不到曙光。

  无庸讳言,由于监管和执行力不佳,台湾外销农渔产品确实存在品管及食安问题,非中国大陆无中生有,想有效拓展外销就必须彻底检讨修正,不要两套标准。两岸农渔产贸易既是政治也是经济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大陆为全球重要的农渔产品进口市场,台湾具地理和人文优势,何须舍本逐末?

  蔡政府宣称美国已超越中国大陆成为台湾农渔产品最大出口市场(占总出口值的17.8%),主要出口种类为其他农耕产品104,696公吨、饲料用植物产品27,000公吨,树薯、薯粉及细粒17,845公吨,冷冻吴郭鱼13,172公吨,烘制糕饼、谷类调制品12,248公吨,多数为非重要农渔产品,位居第二的日本主要出口种类为冷冻鲔鱼46,569公吨,畜饲料用副产品、其他产品42,760公吨,冷冻毛豆26,461公吨,生鲜冷藏凤梨17,479公吨,糠及麸皮10,995公吨,黄豆油10,095公吨,难以替代大陆市场。

  若有意让两岸农渔产贸易重回正轨,就应正视中国大陆这条巨龙,采灵蛇般的思考和作为,在战略上应调整“倚美抗中”基调,改采“友美和中”,即便要巩固“国防”也要积极对话交流以防误判(美中即使对抗也不放弃对话),并用具体实际行动来缓和两岸关系,并重新检讨放宽对中国大陆600多项农渔产品的管制进口,主动释出善意;在战术上,应瞭解配合中国大陆官方正在积极推动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和农业竞争力,促进优质农渔品牌消费,并积极朝向:

  1、针对外销主要及有潜力市场,除应深入调研外,应因地制宜修正台湾农渔产品用药暨管理规范,以符合买方规定及需求。   2、重新打造完整的台湾农渔产品安全产销供应链,落实各个环节的食用安全监管,彰显安全农业的重要性,让两岸消费者能够安心享用安全的农产品。

  3、台湾多为小农种植,想解决问题,应重整农渔业团体(农会、渔会、合作社、产销班),协助业者制定外销农渔产品品质暨药物残留自主检查公约,让业者对产品品质和用药 安全,负起自主监管的责任避免阳奉阴违,而不是一味依赖政府把关。

  4、协助整合农渔民,农渔会与批发和贸易商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以合作伙伴关系取代垄断竞争,地方政府应可扮演更积极角色。

  5、台湾现有检验机构品质不一,为重建互信,应邀集具公信力的学者专家,重新核定可为两岸官方信赖的民间农渔产品食安检验机构,分担海关繁重的抽验工作,便利农渔产品通关。

  6、针对不同目标市场,设置农渔产品外销专业园区,建立产销标准作业流程,涵盖病害及疫病诊断治疗,系统管理,采后处理,安全认证及建立冷链物流体系等。

  7、恢复两岸农业专业人士交流,适度放宽管制自中国大陆进口农产品品项。

  8、重启“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适时解决双边农渔产品贸易通关相关问题。

  9、从中国大陆对台湾晶片及农渔产品不同待遇,台湾产官学研应致力于育种暨保种技术研发,农渔业病虫害快速诊疗技术,现代化农业整厂输出,鲜活农渔产品保鲜技术及设施创新,冷链物流流程改善等,不再只着重于农渔产品的输陆。

  10、透过实地调研,运用先进多元的加工技术及设施,生产符合大陆不同消费群偏好和需求的加工农渔产品,开展新的商机。

  11、推动农产品出口特别保险或类似航空兵险的特别费,降低中国大陆军演、对台经贸制裁等,对台湾农渔产业造成的负面冲击。

  12、“官大学问大”,“政治凌驾专业”,害惨台湾农渔业,须知政府官员想要受到人民尊重,需要靠专业及政绩。

  想恢复两岸农渔产品输陆,农渔民不应再被外界误认是挺绿铁票区,更不是禁脔,用手中选票,说出您们普遍的诉求,“要生计要对话不当马前卒不当炮灰」!

李武忠

  中评社台北1月9日电(作者 李武忠)农历春节将至,各地已出现春节采购热潮,准备阖家团圆,政坛也在热议年前是否来得及发放6000元现金,似乎已经忘了那些遭大陆暂停进口产品的农渔民。虽然政府补贴可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远之计,往后该不该继续种植(养殖)下去,该不该缩减规模或改种(养)其他种类,该不该转行或退休,蔡政府均未给予明确指导,毕竟靠“爱国消费”远不及市场来得稳定长远,而民众往往祗有在与自己利害攸关且情况急迫时,才不吝惜付出关注,多数时候总冷眼扮演局外人角色。

  和平不会从天上掉到下来,当前执政党善于操纵两岸之间的政治对抗,却不擅长解决实际问题,加以在野党对两岸关系主张,亦未见与执政党有明显区隔和积极作为,畏首畏尾,致使两岸农渔产贸易,能否重回正轨充满荆棘,看不到曙光。

  无庸讳言,由于监管和执行力不佳,台湾外销农渔产品确实存在品管及食安问题,非中国大陆无中生有,想有效拓展外销就必须彻底检讨修正,不要两套标准。两岸农渔产贸易既是政治也是经济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大陆为全球重要的农渔产品进口市场,台湾具地理和人文优势,何须舍本逐末?

  蔡政府宣称美国已超越中国大陆成为台湾农渔产品最大出口市场(占总出口值的17.8%),主要出口种类为其他农耕产品104,696公吨、饲料用植物产品27,000公吨,树薯、薯粉及细粒17,845公吨,冷冻吴郭鱼13,172公吨,烘制糕饼、谷类调制品12,248公吨,多数为非重要农渔产品,位居第二的日本主要出口种类为冷冻鲔鱼46,569公吨,畜饲料用副产品、其他产品42,760公吨,冷冻毛豆26,461公吨,生鲜冷藏凤梨17,479公吨,糠及麸皮10,995公吨,黄豆油10,095公吨,难以替代大陆市场。

  若有意让两岸农渔产贸易重回正轨,就应正视中国大陆这条巨龙,采灵蛇般的思考和作为,在战略上应调整“倚美抗中”基调,改采“友美和中”,即便要巩固“国防”也要积极对话交流以防误判(美中即使对抗也不放弃对话),并用具体实际行动来缓和两岸关系,并重新检讨放宽对中国大陆600多项农渔产品的管制进口,主动释出善意;在战术上,应瞭解配合中国大陆官方正在积极推动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和农业竞争力,促进优质农渔品牌消费,并积极朝向:

  1、针对外销主要及有潜力市场,除应深入调研外,应因地制宜修正台湾农渔产品用药暨管理规范,以符合买方规定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