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深圳举行

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活动现场,来自五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共商人工智能时代汉学的创新发展之路。(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北京6月12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在6月10日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到来之际,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深圳举行。本次大会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影响。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汉学家共商汉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成为汉学研究“新帮手”

  AI不仅能帮助汉学研究者完成翻译、文本撰写等基础工作,还能进行数据可视化甚至制作视频,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无法发现的模式、趋势和联系。

  用人工智能(AI)追踪中国传统诗歌关键词的寓意演变,借助AI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文本,在汉语教学中用AI定制教学方案……大会上,多国学者分享了将人工智能用于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实践的亲身经历,认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汉学研究的新助手。

  “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我们一辈子都干不了的事,比如阅读成千上万的文本,并识别其中的共性与差异,甚至辨析文本在跨文化、跨时间的流动中如何转变。”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白安雅高度肯定人工智能的独特价值。白安雅介绍,其所在的研究小组利用图表检测模型分析了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中文版的跨文化演变过程,“这展现了AI在研究中国数学史以及跨文化知识可视化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哈维尔·查则以新儒学为案例,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处理“不确定类别”“流动概念”“模糊关联”的方法。“结合历史语境与计算技术,我会用AI来做一些辅助工作,这能够让我的工作更加精准,同时帮助我发现一些新的领域。”哈维尔·查说,他借助大模型识别中国传统诗歌模式并追踪关键词的语义演变,比如精准锁定“虎”这类传统关键词搜索易遗漏的词汇,提出了传统方法不易触及的研究问题。

  “现在我离不开AI的帮助,甚至都不用雇佣研究助理了。”韩国学学院教授金炳善惊叹于人工智能对研究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他指出,AI不仅能完成翻译、文本撰写等基础工作,还能进行数据可视化甚至制作视频,其强大之处在于“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并发现人工无法发现的模式、趋势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