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完善涉台话语内涵研究
【摘要】目前学界已有共识,认为话语不仅仅是国家间信息交流的载体,更是国家间进行激烈权力博弈的工具,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争夺话语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地位,以建构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国际话语权。民进党当局勾连美西方国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其谋“独”行径造成国际社会产生对台湾问题的错误认知,对此我们亟须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的涉台话语内涵,以在国际社会上澄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台湾问题认知,增强涉台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民进党当局勾连美西方国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其谋“独”行径造成国际社会产生对台湾问题的错误认知,对此我们亟须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完善涉台话语内涵,以在国际社会上澄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台湾问题认知,增强涉台话语权。“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可以将反映自身意志的政治安排和两岸关系未来发展走向的基本框架性设想,通过话语权影响下的制度化实践贯彻和落实下去,进而可以使两岸关系按照设定的路径向前推展,幷实现预想的目标。”〔2〕
一、完善一个中国原则等话语内涵
第一,完善一个中国原则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内涵,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驳斥任何否定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谬论。“2758号决议是联合国大会驱逐盘踞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代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一个历史性决定;一个中国原则强调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项基本原则。二者基于相同的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则而分别产生,理念上高度吻合,逻辑上密切关联,相伴而行、互为奥援。”〔3〕也就是说,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根本指导原则和制定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决策基石,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其实质和核心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不容否定,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变。这是因为,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根本不存在主权。
至于民进党当局勾连美西方国家,妄图以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中没有提到“台湾”二字,来挑战和歪曲该决议所体现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精神,则是完全行不通的。事实上,该决议之所以在文字上没有提及“台湾”两字,是由于当时的“表决战”环境氛围及法律程序而定。因为在联大表决第2758号决议案之前,联大先行表决了其他两个议案。第一个决议案是美国提出的“两个中国”议案,又称“双重代表权案”,但被大会否决;第二个决议案是由沙特阿拉伯提出的“一中一台”议案,但是此案也被大多数票数碾压式否决。然后才是表决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交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议案,就是在通过后被编列为第2758号的决议案。将这三个决议案的内容融通在一起,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所谓的“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在联合国体系及国际法上没有任何立足之地。〔4〕正因为这样,该决议有力、有效地推动形成“一个中国”的国际格局。
第二,完善“一国两制”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即坚持“一国”是核心和基础、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坚持落实“爱国者治理”、坚持保持港澳台的独特地位和优势等总体原则,幷从顶层设计与治理过程中建构推进“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促进“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幷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全过程。〔5〕众所周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中国政府一直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可能争取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一国两制”上升到制度体系高度。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化了“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幷提出新的政策方向如提出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以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基于当时国际形势格局和两岸实力对比所形成的统一方案,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新时代“两制”台湾方案,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有谋划、有步骤、更加进取的统一方案,它在高度融合民族大义与国家利益的同时,希望台湾方面可以提出条件,共同讨论统一后台湾的治理模式,以充分尊重台湾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充分保障台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7〕换言之,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充分尊重台港澳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既有利于创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又有利于推进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也有利于台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正因为如此,“一国两制”方针被世界公认为解决有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最佳制度安排。
第三,完善“九二共识”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即“九二共识”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共同谋求国家统一”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元素。“九二共识”虽幷不完全等同一个中国原则,但其核心意涵含有、体现一个中国原则,即界定了两岸是一个中国整体内两部分的关系这一根本性质、认定了两岸双方坚持一个中国的共同立场、规定了两岸关系发展走向统一的最终目标。2012年11月,十八大首次把坚持“九二共识”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正式文件,幷明确将其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重要组成部分。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体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已成为两岸求同存异的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已成为维持台海和平与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
作为两岸中国人展现政治智慧、坚持实事求是的产物,“九二共识”尽管需要与时俱进,但其核心即“两岸同属一中”不会过时,更不容被扭曲或否定。事实上,两岸互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均是基于“九二共识”这一基础。“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就可以展开平等协商,取得丰硕成果,造福两岸同胞;否定‘九二共识’,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协商就难以进行,台海和平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已有的协商成果也可能付之东流。”〔8〕也就是说,“九二共识”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关键,也是两岸制度化联系沟通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能够在其基础之上开展广泛有效的交流合作,两岸民众也因此可以从中受益幷获得实惠。
二、完善“中华民族经济”等话语内涵
第一,完善“两岸相互依存”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两岸相互依存”的基本内涵,即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是对两岸经贸交流成果的高度概括,包括两岸经济联系与合作密不可分、坚决反对所谓的“经济台独”等。民进党当局一直以来企图通过推行所谓“南向政策”或“新南向政策”,以及在高科技和区域经贸合作领域“脱中入美”,意在谋求不可能得逞的“经济台独”。赖清德上台后民进党当局严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强力推进“全领域去‘中’”,全面遏阻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两岸间自由流动,积极打造“不被锁进大陆、拥抱‘民主’伙伴、直接走向世界”的“新经贸网络”,企图藉此与中国大陆实现精准化“经济去风险”,打断两岸经贸利益联结的“脊柱”,持续扩张“台独”经济基础。〔9〕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精准破解“赖式‘台独’经济”的危害性。
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指标和投资指标,一般被称为“贸易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指标。前者包括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台湾对大陆进口依存度、大陆对台湾出口依存度、大陆对台湾进口依存度;后者包括台湾投资大陆依存度、大陆吸引台商投资依存度、大陆对台湾投资依存度、台湾吸引陆资投资依存度。但长期以来,两岸经济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特别是台湾当局限制大陆商品、资金进入台湾,使两岸贸易与投资呈现单向、间接特点,即两岸贸易与投资都以台湾向大陆单向输出幷经第三地(港澳)中转为主,致使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呈现出以台湾出口和投资集中于大陆、形成“不平衡的贸易”和“不平衡的投资”等特征。因此,一般而言,衡量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指标为“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和“台湾对大陆投资依存度”。〔10〕鉴于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利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的合作文化观念的塑造,我们有必要“运用一切能力,去扶植‘两岸供应链’的产生,幷发挥带动‘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模式。通过‘服贸’与‘货贸’两项协议为两岸经贸规划制度性框架与路径,提供‘两岸供应链’的合作平台,幷重振两岸共同发展在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中的作用”。〔11〕
第二,完善“两岸共同市场”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两岸共同市场”的基本内涵,即“两岸作为一国主权之下的两个关税区,以市场力量推动下所形成的密切经济往来为基础,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谈判或协商,建构某种制度性的安排,以彻底消除市场障碍,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推动实现融合发展,幷通过加强在经济、财政、货币等政策方面的协调,最终打造成为共同市场”。〔12〕两岸共同市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中华经济圈”“大中华共同市场”“海峡两岸经济圈”等概念,后来在各方推动下,以两岸经贸合作、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两岸共同市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郑重提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政策主张,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立足新的战略任务,两岸经贸合作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不是仅考虑两岸共同的利益选择,或是以单方获益为代价,而是着眼于提升中华民族整体利益。”〔13〕
如果说“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前提,两岸共同市场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经济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我们必须把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与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同时根据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的内涵要求,制定实施有利于两岸各要素流动的政策措施,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换句话说,当前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关键是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但由于两岸关系在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日趋严峻,两岸制度化协商也被迫中断,针对于此大陆方面需要利用以政策为引导、以制度为根基的利益机制对两岸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单方面主动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建构,这将有助于充分整合发挥两岸经济体的互补性优势,为祖国和平统一打好坚实的经济基础。〔14〕
第三,完善“中华民族经济”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中华民族经济”的基本内涵,意即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合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经济条件,为国家完全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这符合中国政府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究其原因,两岸经济关系是两岸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两岸经济与政治互动关系就是要达成“以经促政”的最终效果。“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两岸的共同责任。在大陆方面的主导和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保持不断发展的前进势头。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调动台湾同胞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拉紧两岸融合发展的纽带,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积势蓄能。”〔15〕
2010年4月,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论述,指出“尽管两岸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我们始终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我们倡导和推动两岸加强经济合作,有助于共同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有助于维护和扩大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由此可见,习近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旨在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发展、维护与扩大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可以说,这一重要论述为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或者换一种说法,“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运行机制核心在于两岸合作的制度化安排,关键在于消除交流合作中的障碍,畅通要素自由流动渠道,构建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的机制,同时这也不仅仅是两岸交流合作简单的“升级版”,而是两岸谋求更高效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享发展红利的基础,旨在合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
第一,完善“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基本内涵,即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天然的血缘关系、共同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记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马英九时以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为核心,进一步提出了涉台“五个共同”和“四个坚定”的重要论述,也就是“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同时“要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表述已经从国家认同扩展到了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如果从国家政治上承认一中有困难,至少从血缘上是没有争议的。这种做法可以进一步让台湾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因为无论是血缘、文字、习俗,还是价值观,这些都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17〕
早在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这种天然的血缘纽带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断;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基本事实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两岸交流合作得天独厚,这种双向利益需求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住;全体中华儿女有决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全民族共同愿望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换言之,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台湾多数民众公开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尤其是被称作“天然独”的20到29岁的台湾年轻人,也有高达半数以上的人认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我们本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台湾地区的人民过去大部分都是从大陆来的,所以两岸有共同语言、文字、生活习惯、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等。”〔18〕
第二,完善“两岸同属中华文化”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明确“两岸同属中华文化”的基本涵义,即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事实上,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始终是连结两岸同胞的纽带,也是彼此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中华文化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无论现实政治如何变化,这份文化根基始终存在,无论分隔多长时间,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之间最根本的连结。两岸同胞的血液中流淌着共同的感觉、共同的感情和共同的认同。两岸对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复兴伟业,都有着不可抛弃的责任。”〔20〕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对于两岸同胞而言不仅仅是情感共鸣的纽带,更是双方共同的精神家园和认同的基石。在两岸关系严峻的情形之下,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愈显重要,它是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和核心。
两岸同胞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民族精神和道德理想。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两岸同胞都应该意识到我们共享这样的文化根本,面对着共同的文化传承任务,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台湾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和大陆一脉相承,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中华文化认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承担相应的文化角色,两岸同胞可以更加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不仅是文化责任,也是构建统一后政治和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21〕简言之,中华文化不仅是两岸的根脉,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基因、共同的集体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两岸交流中将文化的根扎得更深,更要用新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三,完善“两岸一家亲”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明确“两岸一家亲”的基本内涵,即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22〕,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也就是说,两岸同胞自古就是一家人,尽管民进党当局在岛内持续推动“文化台独”,但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内心深处依然拥有作为炎黄子孙的情感和认同,这种信念和血脉的连结对于最终实现“两岸一家亲”的愿景至关重要。“两岸一家亲是一个充满温情、友爱和互信的关系,它为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成心灵契合、增强共同认知、促进两岸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则两利,和则双赢。两岸同胞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对两岸关系走近走好的一致向往,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23〕
“两岸一家人”认同是大陆与岛内各党派、各阶层人士交往的最大同心圆。在台湾岛内,蓝营长期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维护两岸关系大局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和敦促中国国民党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共互信基础与沟通机制,加强与国民党执政县市、基层村里、新世代蓝营政治人物、舆论意见领袖的交流合作,提升蓝营对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增强蓝营从“中华民国认同”向“中华民族认同”深化的动力;台湾民众党虽然对“九二共识”存在偏颇认知,不愿触碰两岸关系性质问题,但公开表示没有“台独”党纲、认同两岸同文同种,柯文哲曾经在回应“习马会”时重申“对话比对抗好、交流比断流好、一家亲比一家仇好”,再次确认了对“两岸一家亲”的认知,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话语论述与“白色力量”寻求交集。〔24〕归根到底,两岸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只要承认“两岸是一家人”,大陆方面都有诚意、幷且愿意和岛内各界多交往、多接触,透过情感引导情绪,唤醒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以达成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四、结语
在现代国家交往中,话语不仅仅是国家间信息交流的载体,更是国家间进行激烈权力博弈的工具,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争夺话语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地位,以此建构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国际话语权。进入新时代,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更足、干劲更高,我们有充足的能力解决横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形象他塑”的话语困境,增强与综合国力相符的涉台话语权。〔25〕换言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即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世界上一直遵守的原则。按照现行的国际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在中国这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政权更替,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没有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地区的主权。简言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处理的是中国代表权问题,与台湾相关,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普遍共识至今从未改变。面对“台独”势力及外来干涉行径,我们必须筑牢“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防火墙,从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完善相关的涉台话语内涵,增强涉台话语权。
本文为宁波市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2024年度课题“民进党当局对台湾地区形象的建构研究”(批准号2024NBTY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页、第59页。
〔2〕陈星:《两岸关系中的话语权问题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2页。
〔3〕饶戈平:《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与一个中国原则——兼评葛来仪报告》,《台湾研究》2023年第2期,第1页。
〔4〕《富权:挑战联合国二七五八号决议将难以得逞》,中评社香港2024年9月23日电,https://www.crntt.com/doc/5_23_106983804_1_0923120922.html。
〔5〕陈朋亲、毛艶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第111页、第112页。
〔7〕陈先才、唐梓涵:《大一统视角下“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探索》,《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2期,第80页。
〔8〕刘相平、张萌:《第四次交锋:台湾岛内“九二共识”再争议述论》,《台湾研究集刊》2022年第2期,第1页。
〔9〕王子旗:《“赖式‘台独’经济”徒增台海风险》,《两岸关系》2024年第10期,第9页。
〔10〕熊俊莉、肖枫:《现阶段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探析》,《台湾研究》2015年第1期,第75~76页。
〔11〕潘兆民:《当前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争辩:合作对抗模式的建构》,《台湾研究》2017年第4期,第15页。
〔12〕胡云华、盛九元、盛杰:《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存在的障碍与推进策略》,《台湾研究集刊》2020 年第4期,第94页。
〔13〕曹晋丽、高雅:《从二十大报告看新时代两岸共同市场前景》,《中国外资》2023年第1期,第44页。
〔14〕李非、李夏培:《两岸共同市场的政策利益机制研究》,《台湾研究》2022年第3期,第31页。
〔15〕《推动融合共享发展——全国政协“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远程协商会综述》,《人民政协报》2023年12月26日,第1版。
〔16〕盛九元、胡云华:《习近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21年第4期,第3~5页。
〔17〕《中评深度:杨开煌析大陆解决台湾问题之变》,中评社香港2024年10月11日电,https://www.crntt.com/doc/93_10095_106987590_1_1011161356.html。
〔18〕《台湾多数民众认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人民政协报》2024年4月27日,第5版。
〔19〕《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王沪宁蔡奇等参加会见》,《人民日报》2024年4月11日,第1版。
〔20〕《刘兆玄:中华文化是两岸之间的最根本连结》,中评社北京2024年10月24日电,https://hk.crntt.com/doc/387_0_106995003_1_1024001549.html。
〔21〕朱松岭:《台湾问题视域下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考量、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年第4期,第43页。
〔22〕《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24年9月30日,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930/99b38718d0a34ed5ace613daf124a475/c.html。
〔23〕李广玉:《两岸一家亲》,《台声》2024年第16期,第77页。
〔24〕束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丰富国家统一理论》,《中国评论》(香港)2024年第7期,https://www.crntt.com/doc/93_17211_106949181_1_0830120801.html。
〔25〕赵龙:《国际传播视阈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论析》,《大连干部学刊》2023年第3期,第57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4月号,总第328期,P89-95)
【摘要】目前学界已有共识,认为话语不仅仅是国家间信息交流的载体,更是国家间进行激烈权力博弈的工具,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争夺话语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地位,以建构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国际话语权。民进党当局勾连美西方国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其谋“独”行径造成国际社会产生对台湾问题的错误认知,对此我们亟须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的涉台话语内涵,以在国际社会上澄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台湾问题认知,增强涉台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民进党当局勾连美西方国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其谋“独”行径造成国际社会产生对台湾问题的错误认知,对此我们亟须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完善涉台话语内涵,以在国际社会上澄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台湾问题认知,增强涉台话语权。“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可以将反映自身意志的政治安排和两岸关系未来发展走向的基本框架性设想,通过话语权影响下的制度化实践贯彻和落实下去,进而可以使两岸关系按照设定的路径向前推展,幷实现预想的目标。”〔2〕
一、完善一个中国原则等话语内涵
第一,完善一个中国原则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内涵,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驳斥任何否定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谬论。“2758号决议是联合国大会驱逐盘踞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代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一个历史性决定;一个中国原则强调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项基本原则。二者基于相同的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则而分别产生,理念上高度吻合,逻辑上密切关联,相伴而行、互为奥援。”〔3〕也就是说,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根本指导原则和制定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决策基石,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其实质和核心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不容否定,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变。这是因为,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根本不存在主权。
至于民进党当局勾连美西方国家,妄图以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中没有提到“台湾”二字,来挑战和歪曲该决议所体现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精神,则是完全行不通的。事实上,该决议之所以在文字上没有提及“台湾”两字,是由于当时的“表决战”环境氛围及法律程序而定。因为在联大表决第2758号决议案之前,联大先行表决了其他两个议案。第一个决议案是美国提出的“两个中国”议案,又称“双重代表权案”,但被大会否决;第二个决议案是由沙特阿拉伯提出的“一中一台”议案,但是此案也被大多数票数碾压式否决。然后才是表决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交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议案,就是在通过后被编列为第2758号的决议案。将这三个决议案的内容融通在一起,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所谓的“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在联合国体系及国际法上没有任何立足之地。〔4〕正因为这样,该决议有力、有效地推动形成“一个中国”的国际格局。
第二,完善“一国两制”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即坚持“一国”是核心和基础、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坚持落实“爱国者治理”、坚持保持港澳台的独特地位和优势等总体原则,幷从顶层设计与治理过程中建构推进“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促进“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幷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全过程。〔5〕众所周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中国政府一直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可能争取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一国两制”上升到制度体系高度。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化了“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幷提出新的政策方向如提出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以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基于当时国际形势格局和两岸实力对比所形成的统一方案,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新时代“两制”台湾方案,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有谋划、有步骤、更加进取的统一方案,它在高度融合民族大义与国家利益的同时,希望台湾方面可以提出条件,共同讨论统一后台湾的治理模式,以充分尊重台湾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充分保障台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7〕换言之,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充分尊重台港澳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既有利于创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又有利于推进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也有利于台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正因为如此,“一国两制”方针被世界公认为解决有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最佳制度安排。
第三,完善“九二共识”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即“九二共识”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共同谋求国家统一”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元素。“九二共识”虽幷不完全等同一个中国原则,但其核心意涵含有、体现一个中国原则,即界定了两岸是一个中国整体内两部分的关系这一根本性质、认定了两岸双方坚持一个中国的共同立场、规定了两岸关系发展走向统一的最终目标。2012年11月,十八大首次把坚持“九二共识”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正式文件,幷明确将其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重要组成部分。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体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已成为两岸求同存异的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已成为维持台海和平与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
作为两岸中国人展现政治智慧、坚持实事求是的产物,“九二共识”尽管需要与时俱进,但其核心即“两岸同属一中”不会过时,更不容被扭曲或否定。事实上,两岸互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均是基于“九二共识”这一基础。“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就可以展开平等协商,取得丰硕成果,造福两岸同胞;否定‘九二共识’,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协商就难以进行,台海和平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已有的协商成果也可能付之东流。”〔8〕也就是说,“九二共识”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关键,也是两岸制度化联系沟通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能够在其基础之上开展广泛有效的交流合作,两岸民众也因此可以从中受益幷获得实惠。
二、完善“中华民族经济”等话语内涵
第一,完善“两岸相互依存”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两岸相互依存”的基本内涵,即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是对两岸经贸交流成果的高度概括,包括两岸经济联系与合作密不可分、坚决反对所谓的“经济台独”等。民进党当局一直以来企图通过推行所谓“南向政策”或“新南向政策”,以及在高科技和区域经贸合作领域“脱中入美”,意在谋求不可能得逞的“经济台独”。赖清德上台后民进党当局严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强力推进“全领域去‘中’”,全面遏阻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两岸间自由流动,积极打造“不被锁进大陆、拥抱‘民主’伙伴、直接走向世界”的“新经贸网络”,企图藉此与中国大陆实现精准化“经济去风险”,打断两岸经贸利益联结的“脊柱”,持续扩张“台独”经济基础。〔9〕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精准破解“赖式‘台独’经济”的危害性。
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指标和投资指标,一般被称为“贸易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指标。前者包括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台湾对大陆进口依存度、大陆对台湾出口依存度、大陆对台湾进口依存度;后者包括台湾投资大陆依存度、大陆吸引台商投资依存度、大陆对台湾投资依存度、台湾吸引陆资投资依存度。但长期以来,两岸经济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特别是台湾当局限制大陆商品、资金进入台湾,使两岸贸易与投资呈现单向、间接特点,即两岸贸易与投资都以台湾向大陆单向输出幷经第三地(港澳)中转为主,致使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呈现出以台湾出口和投资集中于大陆、形成“不平衡的贸易”和“不平衡的投资”等特征。因此,一般而言,衡量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指标为“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和“台湾对大陆投资依存度”。〔10〕鉴于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利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的合作文化观念的塑造,我们有必要“运用一切能力,去扶植‘两岸供应链’的产生,幷发挥带动‘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模式。通过‘服贸’与‘货贸’两项协议为两岸经贸规划制度性框架与路径,提供‘两岸供应链’的合作平台,幷重振两岸共同发展在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中的作用”。〔11〕
第二,完善“两岸共同市场”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两岸共同市场”的基本内涵,即“两岸作为一国主权之下的两个关税区,以市场力量推动下所形成的密切经济往来为基础,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谈判或协商,建构某种制度性的安排,以彻底消除市场障碍,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推动实现融合发展,幷通过加强在经济、财政、货币等政策方面的协调,最终打造成为共同市场”。〔12〕两岸共同市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中华经济圈”“大中华共同市场”“海峡两岸经济圈”等概念,后来在各方推动下,以两岸经贸合作、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两岸共同市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郑重提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政策主张,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立足新的战略任务,两岸经贸合作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不是仅考虑两岸共同的利益选择,或是以单方获益为代价,而是着眼于提升中华民族整体利益。”〔13〕
如果说“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前提,两岸共同市场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经济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我们必须把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与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同时根据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的内涵要求,制定实施有利于两岸各要素流动的政策措施,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换句话说,当前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关键是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但由于两岸关系在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日趋严峻,两岸制度化协商也被迫中断,针对于此大陆方面需要利用以政策为引导、以制度为根基的利益机制对两岸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单方面主动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建构,这将有助于充分整合发挥两岸经济体的互补性优势,为祖国和平统一打好坚实的经济基础。〔14〕
第三,完善“中华民族经济”的话语内涵。主要是更加明确“中华民族经济”的基本内涵,意即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合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经济条件,为国家完全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这符合中国政府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究其原因,两岸经济关系是两岸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两岸经济与政治互动关系就是要达成“以经促政”的最终效果。“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两岸的共同责任。在大陆方面的主导和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保持不断发展的前进势头。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调动台湾同胞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拉紧两岸融合发展的纽带,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积势蓄能。”〔15〕
2010年4月,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论述,指出“尽管两岸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我们始终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我们倡导和推动两岸加强经济合作,有助于共同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有助于维护和扩大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由此可见,习近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旨在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发展、维护与扩大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可以说,这一重要论述为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或者换一种说法,“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运行机制核心在于两岸合作的制度化安排,关键在于消除交流合作中的障碍,畅通要素自由流动渠道,构建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的机制,同时这也不仅仅是两岸交流合作简单的“升级版”,而是两岸谋求更高效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享发展红利的基础,旨在合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