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千年乡音:布袋戏传承人坚守一人一台戏
中评社北京6月12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晨光熹微,在湖南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年近八旬的刘永安已在老屋中忙碌起来,准备当天的表演。他身后,古朴的戏箱和各式木偶,无声地诉说着这门古老艺术经历的沧桑岁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的代表性传承人,50年来,刘永安挑着这副承载千年乡音的行头,从阡陌纵横的乡间出发,踏出一条保护传承家乡非遗、擦亮家乡文化名片的道路。
持之以恒 坚守非遗技艺
在凳子上拴上镲和锣鼓,踏进蓝印花布围成的戏台,人与木偶“合为一体”,手脚并用操控木偶,同时完成吹、拉、弹、唱、耍等多项技艺,将说唱与表演融会贯通,将人物的际遇和情感通过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刘永安即兴来了一段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是一门“一人一台戏”的绝艺,也称“扁担戏”或“被窝戏”,多取材于中国民间神话和历史小说。无论是木偶的唱、表、念、白,还是乐器伴奏,都由一位布袋戏艺人完成,堪称“一人顶七人”。整个舞台和全部的演出行头仅用一根扁担即可挑起。
刘永安是邵阳布袋戏的第十八代传人,上世纪60年代跟随叔父挑担下乡演出,70年代接过戏担,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足迹遍布湖南、江西、广西和贵州。
这些年,刘永安一直从事邵阳布袋戏下乡演出、对外交流等工作,并配合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传承教学等活动。
邵阳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邓飞介绍,为了更好保护布袋戏这一非遗技艺,中心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录制布袋戏的音视频;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方式,推动布袋戏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提高社会认知度;在节庆活动中推出布袋戏演出,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