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推行“文化台独”的新动向、基本特征及危害性剖析
【摘要】赖清德上台前后,台湾当局在推动“文化台独”上有系列新动向:阐述其“台独”文化政见,宣扬以“台南400”为核心的“台独史观”,构建“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新论述,继续通过语言政策和民族政策进行“去中国化”,企图将台南打造为“文化台独”的展示基地,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和开展“文化攻势”等。台湾当局的“文化台独”在延续蔡英文时期路线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激进化和务实化的发展趋势,其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危害性更加突出。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马英九时围绕两岸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幷倡导两岸同胞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两岸坚不可分的共同根基,从底层逻辑上对“台独”势力所建构的“文化台独”论述体系进行了有力解构。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岛内“台独”话语环境不断营造,至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开始系统、全面的“台独”话语环境与体系的建构工作,经过四年左右经营,至2004年已在台湾基本上营造起了“台独”的话语霸权。包括“文化台独”在内的“台独”诉求与主张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论述”。②“文化台独”更被“台独”势力所利用,与现实政治紧密相结合,演变为一种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政策性工具,深刻影响台湾民众的思想,左右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执政期间在文化上推行“去中国化”路线,企图在全岛巩固深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台湾本土意识”,为“台独”势力的发展坐大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土壤。这些政策实践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融入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影响、重塑台湾民众的历史集体记忆和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台湾民众的历史认知混淆与国家认同扭曲,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挑战。
近年来,大陆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针对“文化台独”的发展脉络、概念内涵、现实表现及其影响与危害进行了多维的梳理和分析。这些研究深入探讨了“文化台独”的实质,幷对其荒谬性展开了全面批评③。2024年,赖清德上台,一年来赖当局继承幷延续了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执政时期的“文化台独”理念和手法,采取了系列新举措,值得学术界高度关注。
一、当前台湾当局推进“文化台独”的新动向
一年来,台湾当局围绕“文化台独”提出了系列新论述新举措,展现出力图将“文化台独”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务实化的激进新趋向。
(一)明确提出系统化的“文化台独”政见
观察赖清德的政治主张与实践可发现,他从政后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所蕴含的政治功能,幷将文化置于其施政的重要位置,这表明,在其执政期间,“文化台独”会成为其着力点。要分析赖清德的“文化台独”叙事,2023年10月13日他以参选人身份在第5场“国政愿景发表会”上发表的“文化永续,世界台湾”为主题的演讲,展现出他在“文化台独”政见上的系统性论述,是不可忽视的文本。
他宣称,“文化是国家灵魂”,也是带动台湾进步的原动力,“经济使国家强大、文化使国家伟大”。他提到,担任台南市长时推动的四项城市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将台南打造为“文化首都”。在担任“行政院长”时,他在“施政报告”中表示,第一个方向就是构建“文化台湾”。可见,他的论述从将台湾作为“国家”的底层逻辑出发,阐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彰显其“文化台独”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化深化台湾”的五大方向:深化对台湾的认同,深化对“国家”的团结,深化对自由、民主、人权的信仰,深化印太和平守护者的角色,深化台湾迈向世界、迎向未来。这一系列主张显示出他对文化在“台独”中独特功能的理解:文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台独”认同,还能增强“台独”的凝聚力,促进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共通,幷在地缘政治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对外交流,赢得国际认同和发展空间。
为实现以上理念目标,他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承诺、八项主张”的文化政见。两个承诺分别是:在任内,当局每年度必将宽列文化预算幷持续提高;推动跨域文化治理,强化“行政院文化会报”机制,落实“文化基本法”保障文化权。八项主张依序是:推动系统性文化保存奠立文化根基;复振“国家语言”,促进多元文化社会共融;促进“艺术振兴”,厚植“国家软实力”;推动博物馆再升级,展现台湾文化视野;建构“地方文化区域治理”,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强化艺文工作者权益保障;壮大台湾文化内容发展“台流经济”;建构文化传播体系,让台湾文化走向世界。“两个承诺、八项主张”是将蔡英文当局2019年出台的《文化基本法》转化为体系化的战略目标和行动举措,形成了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文化政策方案。
赖清德上台前提出的“文化永续 世界台湾”的文化政纲,充分彰显其“文化台独”的立场。预计以“两个承诺、八项主张”为核心开展“文化台独”活动,将成为台湾当局的施政重点之一。
(二)构建以“台南400”为核心的“台独史观”与“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的新论述
“台湾人”身份认同和“台独史观”是堆砌“文化台独”话语体系的两大基石,当前台湾当局延续以往民进党当局的做法,幷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新论述。
“台独史观”的本质是建立在虚构和扭曲的历史叙述之上,旨在分裂国家、激发两岸的仇恨与对立④,是支撑“文化台独”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文化台独”的历史观主要包括史明的殖民史观、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及陈芳明提出的“后殖民史观”等⑤。长期以来,在“同心圆史观”等“台独史观”框架指导下,民进党当局渐进、有步骤地进行了“台独史观”的教科书修改: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就通过“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在历史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分开,幷大量压缩“中国史”内容和教学时间⑥。蔡英文任内更是推行“108课纲”,将历史教科书抹去的“中国史”置换成“东亚史”,至此台湾的历史教育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去中国”的“台独史观”了⑦。
与蔡英文时期相比,当前台湾当局在“台独史观”的论述及实践上不断朝激进化方向升级。赖清德520就职演说抛出的“台南400”论述,重构了台湾历史叙述的时空坐标,所构建的“台独史观”更加激进、影响更为恶劣。他提到“1624年,台湾从台南出发,开启台湾全球化的开端。站在‘台南400’的历史时刻……”。他将荷兰殖民者1624年侵占台湾的历史,美化为“开启台湾全球化的开端”,公然将掠夺台湾资源的西方殖民者视作“祖先”,这是一种典型的“台独史观”论述,企图割裂岛内的中华文化根脉,消解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进一步扩大其“台独意识”形态的民意基础⑧。这一“台南400”新论述,比史明提出的“台湾自古以来不属于任何国家”、将所有统治过台湾的政权——包括殖民者、郑成功政权、清朝与国民党——统称为“外来政权”的史观,杜正胜的以台湾为中心、对外认识世界与历史所构建的“同心圆史观”,以及陈芳明将1987年国民党解除戒严后的历史定义为“后殖民时期”等论调,更具颠覆性与煽动性。更值得警惕的是,相较于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主要通过调整历史教科书课纲等方式,以较隐蔽的方式推动“台独史观”,台湾当局藉“台南400”之名,精心策划幷大张旗鼓地举办了一系列庆典、旅游、美食、文化等活动,幷大肆宣传推广,将“台独史观”实践渗透进社会各层面,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使其影响更加深远。
在台湾政治“本土化”的过程中,“台独”势力为了实现其“独立建国”的目的,不断建构出所谓的“台湾民族”“新台湾人”等概念⑨。因特殊历史经历,台湾民众形成复杂的“台湾意识”,被李登辉、陈水扁当局引向“台独意识”,由于台湾社会公然支持“台独”有限,为扩大支持率,将“台独意识”包装改造为“台湾主体意识”,企图使其变成全体台湾人的意识,具有很大欺骗性,也很有市场。“台湾主体意识”是李登辉执政的十二年期间,精心制造的一种新的“台湾意识”,陈水扁执政后又继续加以锻造,核心是塑造一个台湾的“国族观”。它的基调是:凡生活在台湾、认同台湾的人都是新台湾人,新台湾人是台湾的主人,台湾是一个事实“独立”的国家,台湾的利益与命运应该由2300万新台湾人决定⑩。
当前台湾当局在继承“台湾主体意识”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认同的新论述。赖清德520就职演说中所阐述的观点,充分暴露其务实灵活的“台湾国家认同”立场:“全体国人不分族群,也不论先来后到,只要认同台湾,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无论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台湾,或是台湾,皆是我们自己或国际友人称呼我们国家的名称。”这一论述继承“台湾主体意识”的内核,企图包装成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台湾认同观”,表面上淡化血缘、地缘和政治派别的区分,转而以抽象化的“台湾价值认同”来凝聚大多数人,幷将其与“台湾作为国家”的认同深度捆绑,极具煽动性和迷惑性。2024年7月21日,在民进党全台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赖清德向全党提出建立国家认同、深化民主宪政、保障自由人权三大目标,幷首次明确提出了“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的概念。他宣称,将建立“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要尽力“让全国人民认识台湾自己的历史文化”,建立“生活在台湾的2300万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凝聚每一份力量,“让国家认同,不再成为外部分化、内部对立的破口,而是团结人民的力量”。赖清德提出的“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概念,更明确地赋予其“认识自己历史文化”“命运共同体”等内涵,幷巧妙植入“团结”“不分化”的身份认同政治意义。相比于以往隐性的“台湾主体意识”“国家认同”等“台独”身份认同论述,赖清德通过叠加“台湾主体性”和“国家认同”两个概念,显露其剥去“台独”隐性论述外衣、公开宣扬“台独”的政治野心。
(三)挪用多元文化主义,透过语言政策和“民族”政策进行“去中国化”
一年来,台湾当局延用民进党近年来以多元文化主义进行“去中国化”的手法,以抬升闽南话作为“台湾台语”、推崇“各族群语言平等发展”、“保护原住民族文化”为名,精心包装“文化台独”的政治企图。
西方的多元文化主义,一直被民进党当作其文化政策的理论包装。在多元文化主义旗号下,推行“国语多元化”政策和“乡土语言教育”⑪。自陈水扁首次当选台湾“总统”以来,民进党力推乡土语言教育政策,让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正式进入学校课程教育。蔡英文时期更是大力推行“语言台独”路线。2017年,颁布《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规定原住民族语言为国家语言;2019年,颁布《“国家”语言发展法》,将闽南话(台语)、客家话、普通话、原住民族语、手语等都笼统归为“国家语言”,客观上将普通话的地位从原先的“国语”降至与其他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相同的地位。
台湾当局继续延用多年以来奉行的多元文化主义,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抬升闽南话作为“台湾台语”、推崇各族群语言平等发展、进一步强调保护原住民族文化。赖清德选前声称要推动建设“台湾语言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6月27日台湾“行政院”通过台“文化部”提出的“国家语言研究发展中心设置条例”,提交台立法部门审议。该草案规划成立所谓的“国家语言研究发展中心”,宣称将以此“作为推动国家语言保存、研究及交流之专责机构,促进语言文化的传承、复振及永续发展”。此外,台湾当局大力推进“语言正名”策略。2024年6月,台湾“教育部”颁公告称,将闽南语、客家话的能力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台湾客语”能力认证考试。这一波操作是落实2022年台湾“行政院”将《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修正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的决定,以及台湾“教育部”关于“将闽南语正名为台湾台语”盘点工作的表态意见。2024年7月21日,在民进党全台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赖清德更是全程用所谓的“台湾台语”致辞,以显示“台湾台语”的地位。台湾当局加速推进民进党的“台独”语言政策,再次显示“语言台独”在其“台独”议程中的核心地位,结合民进党一向以“南岛语族”名义的“去中国化”战略,及近年来的新南向政策和2030双语政策,预计语言议题会持续成为台湾当局推进“文化台独”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台湾民进党当局积极利用台湾“原住民”所具有的南岛语族特征和文化符号,构建“台湾主体性”,切割两岸历史和进行渐进式“台独”。自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推出的“原住民”族群文化政策,以图构建“原民史观”、强化“原住民”的土地权益和语言传承、利用南岛文化关系网络开拓地缘政治“外交”空间⑫。
台湾当局沿袭民进党在“原住民族”议题的理念和手法,不断强化以保护原住民族文化为名,推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政策,试图通过法律和政策的调整,为其加快“台独”议程服务。2024年5月通过的《姓名条例》修正草案,允许原住民族根据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使用传统姓名,幷使用原住民族文字进行姓名登记,这一举措表面上体现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实则通过文化认同强化“台湾主体性”的概念;在2024年8月1日的台湾“全国”原住民族政策高峰会开幕式上,赖清德提出复振原住民族语言、增进原住民族健康、保存原住民族文化、培养原住民人才、促进原乡部落永续发展等五大方向的“原住民族政策新蓝图”。他提到,推动台湾各固有族群使用的自然语言及台湾手语列为“国家语言”,以示其重视民族正义。他宣称“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原住民族文化,台湾文化才会完整”。台湾当局虽表面关注民族权益,将原住民族文化视为台湾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更进一步将原住民族文化与“台独”核心思想紧密捆绑,藉此强化台湾作为“国家”的独特身份、强化“作为国家”的台湾“独立文化体”立场,实质上是在以“台独”理念构建幷包装原住民族政策,推动“台独”议程。
(四)企图将台南打造成“文化台独”的展示基地,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和“文化攻势”
台湾当局藉助民进党长期经营台南的深厚基础,特别是赖清德利用2010年至2017年担任台南市长所积累的政治根基,精心策划了有关“台南400”论述,幷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企图将台南打造成为展示“文化台独”的重要基地。赖清德520就职演说明确将“1624台南”作为台湾全球史开端的时空标志,幷首次移师台南举办“总统就职国宴”;据媒体报导,赖清德在台南任市长期间所建的两座市级美术馆,在2024年升格为“台南国家美术馆”。至此,台南市已拥有“国立台湾文学馆”“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国立史前文化博物馆南科分馆”“台南国家美术馆”四座所谓的“国家级”博物馆;此外,自赖清德胜选后尤其是就职以来,有关部门以台南为据点举办各种庆典和交流峰会,幷推出各种台南文化宣传活动,包括2024年2月的“2024台湾灯会”、6月下旬的“台湾文学国家沙龙”、7月底的“第10届台日交流高峰会”、7月至9月的“台湾文化创意展”、10月至11月的“台湾设计展”,以及12月以“台南400囍事满载”为主题的“府城摩登大游行”等等。在8月初举办的台湾美食节上,赖清德推荐台南牛肉汤,而“第10届台日交流高峰会”也安排台南特产摊位展售及鼓术等传统技艺表演。“中华文化总会”发布《匠人魂》有关台南古法炼糖的记录片,宣传台湾的“甜蜜”记忆。2024年,以所谓的“台南400”为噱头,各种以“文化台独”为内核、以历史与文化名义包装的活动层出不穷,台南曝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台南已成为赖清德当局推行“文化台独”政策的桥头堡。
除了向所谓的“邦交国”展开“文化外交”,台湾当局还巧立名目,藉各种机会向全球传播“台湾文化”。2024年7月20日,台湾当局举办幷邀请驻台国外嘉宾出席“2024总统府音乐会-自由之力”;推动《闹寿》等4部台湾“戏曲新编”于7月底在巴黎“文化奥运”亮相,为奥运注入所谓的“台湾文化”及“台湾精神”。文化已成为赖清德当局争取美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支持的重要资源,预计台湾当局将通过更多实质性举措,来实现其“让台湾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还不断以“自由民主”、反“文化统战”话语开展文化攻势,抹黑中国大陆。包括:赖清德公开表态“要提醒自己用民主凝聚共识,以自由回应专制,以勇气面对威权扩张”。2024年5月下旬多位台湾艺人表态支持统一事件,民进党当局诬称这些艺人“被中共胁迫”。台湾当局利用政治资源制作“文化台独”影视剧,利用影视等文艺手法渲染“台独”理念、制造紧张社会氛围,例如预计在2025年播出的《零日攻击》,其虚构大陆进攻台湾的剧情,渲染“抗中保台”理念,制造“仇中、恨中”的社会氛围,以此强化台湾民众对“台独”的价值认同。
二、当前台湾当局推行“文化台独”的基本特征与危害性
一年来,赖清德当局的“文化台独”理念与实践已呈现出鲜明的逻辑进路,凸显出其强烈的“台独”野心和“务实台独工作者”风格。第一,赖当局继承幷不断升级民进党在教育、文化、语言、民族政策等领域的“文化台独”基本路线,幷推出具体政策予以落实与保障;第二,在蔡英文“文化台独”2.0的基础上,赖清德当局推陈出新,其“文化台独”论述愈加系统化和激进化,同时,其“文化台独”相关政策也趋向实用化,更具备操作性;第三,台湾当局将西方民主自由话语和反威权话语植入“文化台独”之中,以此对接西方反华势力的共同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力图将“台独文化”推向世界,以此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同情与支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下,“文化台独”的国际动员能力与国际影响力有可能进一步增强。
“台独”势力认识到“法理台独”的阴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逞,因此只能寄托于更隐蔽、更长期的“文化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影响塑造台湾的思想、价值、观念及日常生活,在台湾民众心中深植“去中国化”、“仇中”的思想观念,彻底根除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通过渐进方式为实现“法理台独”服务。在“台独”势力操弄“文化台独”的背景下,尤其是赖清德上台后,台湾社会意识形态被“台独”势力进一步扭曲与裹挟。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公布的“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2024)”⑬显示,自2007年后认同“台湾人”的比例开始超过认同“都是”(都是“台湾人”和“中国人”)的比例,且两者差距不断扩大。近五年(2020-2024年)认同“台湾人”的比例,最低是2023年的61.7%,但2024年已反弹至63.4%,为该调查的历史第2高位;排在第二认同“都是”的比例则从2023年的32%下降至2024的31%,在其他选项没有大的波动下,显然,原先支持“都是”的民众流向了认同“台湾人”。而认同“中国人”仅有2.4%。同时,该中心公布的“台湾民众独统立场趋势分布(1992-2024)”显示⑭,2023至2024年,民意支持最多的选项“永远维持现状”从33.2%快速抬升至34.1%,排第二的选项“维持现状再决定”从27.9%快速下滑至26.4%,而排第三的选项“偏向独立”则出现从近五年谷底的2023年的21.5%,抬升至2024年的22.5%,在其他选项比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显然是部分原本支持“维持现状再决定”的群体转投到了支持“偏向独立”的阵营。这两项民调数据显示出的趋势,可从某种侧面反映出台湾当局操弄“文化台独”对台湾民众带来的认同影响及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危害。
三、结语
“文化台独”在台湾岛内影响日益加深、危害持续增强。为此,应高度重视“文化台独”发展态势,在法律政策、文化思想、交流宣传等方面切实构建起有效的反制体系。
要认识到“文化台独”幷非凭空产生,而是长期以来有关“台独”势力对台湾语言、历史、民族、教育等领域具有“台独”倾向学术成果的政治化包装与提炼。除依法惩治手段外,反制“文化台独”的关键首先要从学理上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批评解构,批揭其理论的荒谬性和危害性,同时要形成一套台湾普通民众和国际社会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进行传播。所谓的“文化台独”背后已形成一套学理体系,通过学术研究对其进行批驳与解构是一项长期且基础性的工作。应坚持“五个共同”“四个坚定”的方针,联合台湾本地研究机构,深入揭示幷批判“文化台独”的理论依据,系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两岸文化研究,推出具有广泛国际学术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此外,应出台更加便捷的“双向”交流政策,缓解当前两岸学术交流的难题。进一步支持台湾青年赴大陆学习、交流与就业,增进他们对大陆的理解与认同。创新宣传方式,应利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积极推广内地优秀影视作品,展示两岸共同的历史与文化,切实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坚定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是两岸人民的广泛传统共识。这一共识不仅深植于历史和文化的共同根基之中,也体现在两岸人民对家园的共同情感认同中。两岸人民的共同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语言、艺术、节庆等日常生活层面,更深刻地融入到对未来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中。因此,无论“台独”势力如何操弄“文化台独”,试图通过断裂文化、教育、历史等领域来制造台湾民众在认知上的分裂,都难以实质上撼动这一根本的文化共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身份认同视阈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语言规划研究”(20CYY009)。
注释:
①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 王沪宁蔡奇等参加会见[N],人民日报,2024-04-11(1)。
②徐博东、陈星,论“台独”话语霸权的建构[J],台湾研究,2004(6):4-9。
③⑤刘奎、陈子倩,海峡两岸“文化台独”研究的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台湾研究,2024(1):98-110。
④铸牢民族认同,共促民族复兴——2024年两岸关系研讨会综述[N],人民日报,2024-08-23(4)。
⑥朱汉国,简析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编写[J],台湾历史研究,2022(2):79-88。
⑦谢大宁,从“独台史观”到“台独史观”——评台湾地区新历史课纲[J],台湾研究,2018(5):7-13。
⑧《学者:赖鼓吹“台南400年”是“台独”史观》,大公报(2024-05-28)[2025-01-26],https://www.takungpao.com/news/232110/2024/0528/975711.html。
⑨赵凯,台湾青年世代身份认同困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6):89-95。
⑩章念驰,要重视对“台湾主体意识”的研究与引导[J],中国评论,2006(6)。
⑪李行健、仇志群,“文化台独”在语言问题上的表现及其政策思考[J],台湾研究,2017(1):13-20。
⑫张嘉馨、郑振清,族群文化政策与地缘政治倾向:台湾当局利用“原住民”构建“台湾主体性”的文化政策分析[J],台湾研究,2022(6):100-110。
⑬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年06月~2024年12月)[EB/OL],(2025-01-13)[2025-01-28],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
⑭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台湾民众统独立场趋势分布(1994年12月~2024年12月)[EB/OL],(2025-01-13)[2025-01-28],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4月号,总第328期,P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