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文化推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摘要】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根与魂,是两岸关系中最天然的联结、最深沉的力量,也是最牢不可破的纽带。两岸应该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在推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情感层面上要触动人心,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层面上着手,而“文化”正是连结彼此的内心思路、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最佳砝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家国民族灵魂之所系,唯有强化文化的力量,才能在思想心灵上达到真正的一致性。
一、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论述进程
1.两岸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需强化同胞对这方面的认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2月会见连战一行时表示,大陆始终从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①同年6月,习总书记会见吴伯雄一行时指出,要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②,增强民族自豪感。
2.两岸同胞命运与共,要共同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2014年2月,习总书记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③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2015年5月,习总书记会见朱立伦时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④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交流,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未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3.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016年7月,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⑤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打拼。
2017年5月,习总书记致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成立10周年的贺信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⑥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同年10月,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到,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⑦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4.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要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11月,习总书记向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致贺信表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奋斗。
2024年4月习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⑨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推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三项重要意义:
1.瓦解“台独”“去中国化”的谬论
为了切割两岸的血缘关系,“台独”势力企图以所谓的“台湾民族论”将台湾同胞与中华民族区分开,从血缘上“去中国化”,认为台湾已形成异于中华民族而成为单一的“台湾民族”、因此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文化也不属于中国文化。但在事实上,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在血源与文化上是分不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一直深植于两岸的人心之中,是不容单方面一笔抹煞的。
2.为统一后的台湾治理打好基础
凝聚两岸同胞的共同体意识,应从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出发,藉此累积促进两岸关系统一的软实力,再将这股软实力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巧实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更为顺畅,未来统一实施“一国两制”时,可减少很多阻力。
3.强化两岸同胞归属感与向心力
归属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意识是形成国家归属感的前提。宣导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增进人民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与向心力,因此应该不断强化文化认同,进而增加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意识。
三、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两岸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的认同;有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对中华民族认同,并有利于台湾未来“一国两制”的发展,才有行稳致远的机会。
可以从内在和外在因素来看待认同:
1.从内在因素来看,两岸认同是对“民族”的认同
大陆始终强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因此始终以“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的态度,致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但是台湾同胞对于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认同,逐渐因为“去中国化”而有了不同的认知,这一点必须从“文化”和“交流”着手,才能使“民族意识”的认同更为巩固。
1949年国民党迁台,为了在台湾去除日本殖民残余,强化台湾同胞的中国认同,展开了各项文化运动与精神动员。1960年代中后期,还发起了以宣扬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目的就在使台湾民众能深切认识祖国,进而激发台湾百姓挚爱祖国、倾向祖国的热忱。
在两岸文化认同上,可以再次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从“语言文字教育”树立先圣先贤嘉言美行及典范人物事迹;从“历史地理教育”帮助台湾同胞认识大陆山川文物的富美,来激发台湾百姓对大陆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的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
两岸交流应该继续深化扩大,让更多台湾的青年学子有机会到大陆亲自感受并参与相关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建设,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连接起来,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如此可以加速两岸融合的步伐,为打造共同的美好生活而持续努力。
2.从外在因素来看,两岸认同是对“制度”的认同
“一国两制”的最大前提是:要先承认“一国”,才有“两制”可谈。所以从1992年的“九二共识”开始至今,大家多围绕在对于“一国”做讨论,较少从“两制”的方案上,做较深入的规划。但是,台湾对“一国两制”最大的疑虑在于不知道“统一后的台湾”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多数台湾人会趋向保守,选择“一动不如一静”。
事实上,如果对“两制”台湾方案能有较为具体的规划,台湾同胞也能适时提出自己的需求,构建一个对于两岸最有利、最具发展性与前瞻性的方案,应该会比只谈“一国”的定义,在台湾更具有现实层面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提到“一国两制”时,提出五个“充分”,也就是:“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⑩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台湾同胞应该掌握好现阶段的机遇,以这五个“充分”作为当下两岸探索“两制”台湾方案遵循的准则,提出具体可行的两岸共存共荣方案,共同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才能早日达成国家完全统一,让百姓都过上更美好富足的生活。
以“中华文化”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思路推进的实践方法上,可以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研究;继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符合两岸文化自信的特质及论述体系;再者进一步构筑两岸共同“精神文明家园”,实现心灵契合,使得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能应用于现代:在国内提升民族复兴观,在两岸推进祖国统一论,在世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藉此,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在国内可建立民族复兴观,以正向的价值思想,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2.面对两岸当前节点,可以拉近疏离的两岸认同,促进国家完全统一。
3.面向世界能强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化话语权,以大国精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一)具体的论述
1.民族复兴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独特而珍贵的思想资源。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群众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建立并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高度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两岸统一论:新时代面对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表示: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⑪两岸和平发展,是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时提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⑫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两岸的百姓而言,这是最务实也最触动人心深处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向来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应该弘扬家国情怀,将古人所展现的家国情怀转化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把个人的小我与国家和民族的大我相结合,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高层次目标,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体现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了无比磅礴的力量。期待以家国情怀推进两岸的统一,并能进一步携手齐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大国风范面向全世界。
3.世界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的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更能以中国智慧,不断地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新贡献。
儒家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兼济天下的大同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正是在当代中国道路体现出以人为本、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作为与风范。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据此,我们应该努力地将古人经由现实生活历练所流传下来的人生思想加以萃取、并运用于现代生活中,以“古为今用”的方式,善于应用古人所流传下来的人生智慧,才能达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承发展目标。
(二)文化实践路径
在前述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的具体的文化实践路径:
1.强化两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情共感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集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在现实层面上,为了能更深入人心、引起共情共感,应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掘相关的例证资料,充实思想阐述的内容,并在现实生活中搜罗相关的实证作为补充,才更能适时引发共鸣,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
2.推进两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体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实践学问,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启发我们的智慧。两岸应该推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涵泳其中,切实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相联结,由此确立的文化自信才会有更深入的体认。
3.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文明”家园以实现心灵契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家园,体现着整个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向心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质内涵,就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物质基础、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身份认同、共同拥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积极构建并夯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对于建立两岸共同的“精神文明家园”、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将有助于藉由文化蕴含的强大力量,推动国家完全统一,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整体而言,可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思想内核,通过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再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并且进一步通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在生活中共同建设两岸的“精神文明”家园,才能够实现心灵契合,形成统一大业的心理认同与“两岸精神共同体”。
五、以中华文化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精神纽带。两岸统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单纯在形式方面的统一,更是在精神层面上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统一。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重在强调“两岸一家亲”的感觉,凸显两岸同胞是具有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历史相承、情义相挺、休戚与共的民族感情。在2023年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中,“融”字以最高票数当选,充分反映出两岸民众心中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彼此能够“融合、融洽、融通”地相处在一起,这也可以体现出,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果,已经获得两岸同胞内心的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要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我们应该如何以中华文化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孔子毕生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最能为两岸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未来绘出美好生活的蓝图。
(一)老者安之
所谓“老者安之”,就是让老人家能过上安心舒适的生活,无论在精神或物质生活方面,都有所安顿。
两岸在老人安养这个领域,不论是在安养机构的硬件建设,或养护人员的培养训练方面,都有各自的优秀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但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如何能够让老人家活出更精彩的后半生,是两岸可以共同合作探索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
1.生理需求:维持个人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2.安全需求:保障自身心理与物质生活上的安全的需要;
3.社交需求:包括感情的需要和归属群体的需要;
4.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
所谓的安,指心灵上的安乐自适。先进的硬件设备的建置,或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的照顾,都只能达成外在的安养形式,真正应该寻求的是,内在心灵上的安养。正如《哈佛幸福课》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写道:“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因此,“老者安之”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充实与平和。在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里,老年人不仅得到物质上的供养,更得到精神上的尊重与安适,享受着生命喜乐。
不管到了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只要愿意在身体自理的前提下用心经营自己的人,都会是生活的赢家。哪怕是白发苍苍,也依然可以活得体面而精致、自主而精彩。《左传》里的烛之武,虽然年迈时才被郑国国君委以重任,但他凭着对历史政局的深厚积累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劝说讨伐郑国的秦国君主撤兵,成功地为郑国解除了亡国危机。《战国策》里的赵国老臣触龙,也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名言(即做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运用“同理心”以疼爱子女为出发点,成功说服赵太后用小儿子长安君作为齐国人质,促成齐国出兵解救赵国危机。这些都是历史上,年老却能运用智慧活出自己生命光彩的例证。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南方因为地利之便,可以有较多的优势,但相对而言,北方可以推展的事务,就更多更大。北方如何能创造机会,为两岸搭起文化认同的知识桥梁,这也需要更多集智慧与经验于一身的年长者为两岸出谋划策、贡献人生智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应该让具备人生智慧与生活经验的老人家,以合适的角色,运用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光发热、活出精彩人生。
(二)朋友信之
所谓“朋友信之”,是在相互瞭解的情况下,能够进入更深一层的彼此信赖。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信任、没有仇恨、没有怀疑,相处沟通是必要的过程。
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这是基础。与朋友间的交流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信用、信守承诺。
《史记·吴太伯世家》里“季札挂剑”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刚开始出使任务前往晋国时,路过北方的徐国,与徐国国君相谈甚欢。季札发现徐国国君喜欢自己身上所佩的宝剑,只是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是因为要出使其他国家,使者必须要有佩剑代表身份,所以没有当下把剑送给徐国国君。待季札出使回来又经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病逝,没想到季札却亲自去祭奠徐君,并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旁树上后才离开。季札认为当初自己内心已许诺徐国国君,不能因为徐君过世,就违背了自己内心的承诺。季札挂剑,心中默许,就算没说出口,就算对方已经不在了,但还是信守当时默许在心中的承诺;这是令人感动的情怀,也是朋友信之的最好典范。
两岸原本就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一家人,但是因为历史的因素,导致彼此的阻隔。要如何让两岸重回彼此相互信赖的情境呢?交流是互信的开始。
大陆和台湾都十分注重两岸民间组织的交流,着眼基层民众,促进友好往来。2023年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74.4%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应该增加互动。台媒分析称,这表明即便两岸关系紧张,台湾民众仍未放弃与对岸交流的机会,民众心声值得台当局重视。
交流是民心所向,和平更是两岸同胞心中殷切的盼望。大陆一直致力不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两岸民间交流搭建舞台,以务实之举造福两岸同胞,拓宽两岸和平发展道路。2023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大陆为福建深化民间交流、打造“登陆第一家园”推出的又一务实之举,真正做到了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
(三)少者怀之
所谓“少者怀之”,就是让年轻人都得到关怀。年轻人得到关爱与守护,是获得展翅高飞能量的源泉,是拥有伟大情怀、美好理想、美丽盼望的精神根底。
东汉时期的张衡,从小就喜欢数天上的星星,每当吃完晚饭,祖母就会牵着他到院子里去数星星、看月亮。父亲也会指着天上教他认识各种不同的星宿,例如七颗排列的像小勺子一样的星星,就叫北斗七星。久而久之,张衡已经能辨认很多星宿。也因为家人对他的鼓励、关爱与支持,张衡才能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前进。为增长知识,张衡博览群书,由于勤学好问,张衡的天文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在他当上太史令后,主管天文历法,从此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研究星象。张衡运用他在天文学和星象的方面积累的智慧,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他的名字和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一起被载入了世界科技的史册,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代撰写《茶经》被尊为“茶圣”的陆羽,从小是个弃婴,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把他抱回寺中收养。智积禅师很喜欢饮茶,陆羽跟随智积禅师煮茶,慢慢学会取水、烧水、泡茶的这些工作。他还跟师父实地考察了各地的茶叶、泉水等情况。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关于茶的知识和经验。陆羽跟着禅师学会煮茶的手法,激发了对茶的兴趣。陆羽没有皈依佛门的想法,他毅然选择下山自寻出路;虽然历程艰辛,但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少者怀之”所期待的,是这样一个愿景: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关爱与支持中成长,让他们的每一个梦想都被认真对待,每一次尝试都被鼓励;经由教育,让年轻人不断升华自己、淬炼自己,成为未来的希望,成为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新动力、新生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未来图景。
六、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一起来圆“中国梦”。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
从文化认同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经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出相应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进而构筑两岸共同的“精神文明家园”,实现心灵契合,进一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以文化的角度,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影响力。文化规范着社会、化育着生活,只有充分地重视文化资源,发挥精神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化古为今用的实际效用,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更好地面向国内、两岸与世界,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在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以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国两制的行政功能研究”(19BZZ106)。
注释:
①新京报,习近平会见连战两岸共圆中国梦[EB/OL],(2013-02-26)[2024-10-08],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2/26/content_413994.htm#:~:text。
②中国法院网,习近平会见吴伯雄 就两岸关系提出4点建议[EB/OL],(2013-06-14)[2024-10-08],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6/id/1013048.shtml#:~:text。
③人民政协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EB/OL],(2014-02-19)[2024-10-08],https://www.rmzxb.com.cn/yw/tx/2014/02/19/277496.shtml#:~:text。
④央广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EB/OL],(2015-05-04)[2024-10-08],https://news.cnr.cn/native/gd/20150504/t20150504_518450760.shtml#:~:text。
⑤人民政协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2024-10-08],https://www.rmzxb.com.cn/c/2016-07-01/896999.shtml。
⑥央广网,习近平致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成立10周年的贺信[EB/OL],(2017-05-24)[2024-10-08],https://news.cnr.cn/native/gd/20170524/t20170524_523770921.shtml。
⑦求是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1-01)[2024-10-08],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7-11/01/c_1121886256.htm。
⑧央广网,习近平致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的贺信[EB/OL],(2023-11-14)[2024-10-08],https://news.cnr.cn/native/gd/sz/20231114/t20231114_526485828.shtml#:~:text。
⑨求是网,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EB/OL],(2024-04-10)[2024-10-08],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4-04/10/c_1130106703.htm。
⑩人民网,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EB/OL],(2019-01-02)[2024-10-08],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102/c64094-30499664.html#:~:text。
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10-09)[2024-10-08],https://www.gov.cn/xinwen/2021-10/09/content_5641633.htm。
⑫新华网,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9-02-03)[2024-10-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2/03/c_1124084002.htm#:~:text。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4月号,总第328期,P27-34)
【摘要】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根与魂,是两岸关系中最天然的联结、最深沉的力量,也是最牢不可破的纽带。两岸应该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在推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情感层面上要触动人心,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层面上着手,而“文化”正是连结彼此的内心思路、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最佳砝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家国民族灵魂之所系,唯有强化文化的力量,才能在思想心灵上达到真正的一致性。
一、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论述进程
1.两岸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需强化同胞对这方面的认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2月会见连战一行时表示,大陆始终从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①同年6月,习总书记会见吴伯雄一行时指出,要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②,增强民族自豪感。
2.两岸同胞命运与共,要共同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2014年2月,习总书记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③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2015年5月,习总书记会见朱立伦时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④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交流,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未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3.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016年7月,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⑤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打拼。
2017年5月,习总书记致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成立10周年的贺信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⑥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同年10月,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到,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⑦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4.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要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11月,习总书记向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致贺信表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奋斗。
2024年4月习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⑨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推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三项重要意义:
1.瓦解“台独”“去中国化”的谬论
为了切割两岸的血缘关系,“台独”势力企图以所谓的“台湾民族论”将台湾同胞与中华民族区分开,从血缘上“去中国化”,认为台湾已形成异于中华民族而成为单一的“台湾民族”、因此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文化也不属于中国文化。但在事实上,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在血源与文化上是分不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一直深植于两岸的人心之中,是不容单方面一笔抹煞的。
2.为统一后的台湾治理打好基础
凝聚两岸同胞的共同体意识,应从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出发,藉此累积促进两岸关系统一的软实力,再将这股软实力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巧实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更为顺畅,未来统一实施“一国两制”时,可减少很多阻力。
3.强化两岸同胞归属感与向心力
归属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意识是形成国家归属感的前提。宣导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增进人民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与向心力,因此应该不断强化文化认同,进而增加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意识。
三、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两岸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的认同;有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对中华民族认同,并有利于台湾未来“一国两制”的发展,才有行稳致远的机会。
可以从内在和外在因素来看待认同:
1.从内在因素来看,两岸认同是对“民族”的认同
大陆始终强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因此始终以“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的态度,致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但是台湾同胞对于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认同,逐渐因为“去中国化”而有了不同的认知,这一点必须从“文化”和“交流”着手,才能使“民族意识”的认同更为巩固。
1949年国民党迁台,为了在台湾去除日本殖民残余,强化台湾同胞的中国认同,展开了各项文化运动与精神动员。1960年代中后期,还发起了以宣扬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目的就在使台湾民众能深切认识祖国,进而激发台湾百姓挚爱祖国、倾向祖国的热忱。
在两岸文化认同上,可以再次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从“语言文字教育”树立先圣先贤嘉言美行及典范人物事迹;从“历史地理教育”帮助台湾同胞认识大陆山川文物的富美,来激发台湾百姓对大陆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的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
两岸交流应该继续深化扩大,让更多台湾的青年学子有机会到大陆亲自感受并参与相关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建设,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连接起来,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如此可以加速两岸融合的步伐,为打造共同的美好生活而持续努力。
2.从外在因素来看,两岸认同是对“制度”的认同
“一国两制”的最大前提是:要先承认“一国”,才有“两制”可谈。所以从1992年的“九二共识”开始至今,大家多围绕在对于“一国”做讨论,较少从“两制”的方案上,做较深入的规划。但是,台湾对“一国两制”最大的疑虑在于不知道“统一后的台湾”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多数台湾人会趋向保守,选择“一动不如一静”。
事实上,如果对“两制”台湾方案能有较为具体的规划,台湾同胞也能适时提出自己的需求,构建一个对于两岸最有利、最具发展性与前瞻性的方案,应该会比只谈“一国”的定义,在台湾更具有现实层面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提到“一国两制”时,提出五个“充分”,也就是:“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⑩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台湾同胞应该掌握好现阶段的机遇,以这五个“充分”作为当下两岸探索“两制”台湾方案遵循的准则,提出具体可行的两岸共存共荣方案,共同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才能早日达成国家完全统一,让百姓都过上更美好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