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引领
微短剧转型首要的是以内容创新突破创作瓶颈。一段时间以来,微短剧创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最受诟病的就是题材同质化、剧情套路化以及人设模式化。部分创作者盲目迷信情绪驱动、“爽感至上”,把本该有更多艺术含量的作品自甘降格为满足即时情绪价值的产品,把微短剧窄化为速食快餐、一锤子买卖,以至于打开微短剧平台全是宫斗、甜宠、逆袭等悬浮情节。但“繁星指数”的统计数据表明,2024年最受欢迎的微短剧类型集中在现实题材、文旅融合、悬疑科幻等领域。这表明那些不惜煽动性别、代际、职场矛盾而刻意制造的“爽感”,很可能只是创作者的一厢情愿。尊重观众的第一步,是信任他们的审美能力,积极回应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就要求创作者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立足现实、扎根生活,将镜头对准真实的社会肌理,积极借助“微短剧+”等跨界融合新模式,让悬浮、单一的剧情借由文旅、普法、品牌等找到落点,丰富创作维度,加快孕育新内容、新模式、新服务,推动微短剧产业链愈加健全。
微短剧转型也要坚持以用户需求重构内容生态。微短剧产生于电影、电视剧等传统影视产业高度成熟之后,兴起于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网络视听蓬勃发展之际。应该说,微短剧从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用户思维”,然而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微短剧供给方面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有没有、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能否跟上网络用户人群逐步细分的趋势,对齐用户需求的“颗粒度”,精准提供分众化的优质作品。目前来看,微短剧在内容供给和用户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繁星指数”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的用户画像呈现出女性主导、年龄下沉、全民渗透的显着特征,“女儿”“妈妈”等家庭女性角色相关标签成为创作热点,反映出当代女性对家庭关系的关注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银发群体偏爱家庭伦理、怀旧类内容,但目前这类题材供给相对不足,聚焦“家文化”、温暖情感表达的作品较少。今年全网爆火的《家里家外》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市场需求,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生动的台词设计,受到了女性观众、银发群体的欢迎,为微短剧转型树立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