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问秦” 文物“述往”
“蕞尔小邦”的崛起之路
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成立课题组,启动了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项目。本次展览是对20年来早期秦文化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历史研究中,有关秦人、秦文化的来源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学术界对此曾有“来自东夷”和“起于西戎”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展览展示了天水市清水县李崖遗址的考古成果,该遗址为秦人“东来说”提供了实物证据。李崖遗址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秦文化遗存,该遗址发现了60多座秦文化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早中期。李崖遗址表现出浓厚的商文化遗风,如随葬陶器中的方唇分裆鬲,以及葬俗等。
“秦人嬴姓,先祖与殷商关系密切。他们历经艰险东迁而来,为周王室戍守西陲、抵御戎人,偏居一隅艰难求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介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蕞尔小邦”,经过艰难奋斗逐步崛起。秦人先祖非子因牧马有功受封附庸,赐予秦地,这便是“秦”的来源。秦人与戎作战,不断扩张巩固自身势力,成为西陲实际的统治者。今陇南礼县的西山遗址,即西犬丘所在地,也被认为是秦人最早的都邑。此后,秦人“遂霸西戎”,向关陇大地进取,取代周王室成为西部的霸主。
历经三百余年的奋发开拓,秦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秦始皇实现一统六国的宏愿后,便计划回到秦人兴起地,举行盛大的国家祭祀。“这个祭祀的地址,就在今天的陇南礼县四角坪遗址。四角坪遗址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精神标识,为后续的国家祭祀开创了范式。”侯红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