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物探张少华:打造万米深地的勘探慧眼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家中央企业调研,与奋斗在科技创新一线的企业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以及重大项目和超级工程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深入交流。即日起,新华社开设“大国总师一席谈”栏目,讲述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背后的故事,记录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艰辛,展现企业创新活力澎湃的时代图景,彰显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夏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台台我国自主研发的宽频可控震源正叩击着大地。振动器激发的地震波直达万米深层,布设在地面的6万道采集节点仪器同步接收来自地下万米的“回音”。
这些信号经过处理,转化为图像,成为破解油气奥秘的“密码”,构成了石油勘探者的科技创新图谱。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专家张少华创立的“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体系,不断打造我国超深层油气的“勘探慧眼”。
勘探禁区里的技术突围
走进塔里木盆地,一座座“刀片山”在烈日下泛着白光。“这里年均风沙天数超180天,是公认的世界级油气勘探禁区。”张少华说,但数亿年的地质演化,使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吸引地质工作者前赴后继。
1991年,25岁的张少华研究生毕业后走进这片勘探禁区,从事库车山前带勘探研究。
“现场勘探难度超出想象。”回忆起库车山前带地表山高谷深的情景,张少华历历在目,“那里是被当地人称为雄鹰都难以抵达的地方”。设备运输困难重重,采集观测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