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文化不是分裂的工具而是连接的桥梁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致辞。(中评社 刘一玮摄)

  中评社北京5月29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5月28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在开幕式中致辞。洪秀柱在表示,今日有幸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的土地上,与现场嘉宾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她感到荣幸与感动。

  洪秀柱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血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怀有深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这份情感不仅源于民族认同,更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以文字和语言为例,众所周知,哲学思想的根基在于语言,汉字的独特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情感表达。汉字的绵延传承,更使得中华文明得以跨越五千年时空,纵贯万里山河,古今对话畅通无碍。五千年来,中华文化如涓涓细流,虽历经战火与风雨,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洪秀柱认为,海峡两岸同胞共享相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无论在经典文学、儒释道哲学,抑或书画艺术、诗词歌赋与戏曲创作等领域,都保持着同根同源的文化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携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我们始终坚信,文化是一个民族永恒的精神根基,是一个时代生生不息的内在脉动。纵使社会制度存在差异,世代更迭带来语言生活的变迁,但文化的根本特质依然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典籍文献、传统节庆、习俗礼仪与价值信念之中,代代相传,薪火永续。

  洪秀柱进而强调,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已不仅是我们需要珍视的历史遗产,更是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作为拥有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根源的两岸同胞,我们既共享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记忆,更肩负着共同开创未来的重要使命。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需要让中华经典著作突破传统典籍和博物馆展品的局限,真正成为年轻一代乐于吟诵、内心向往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中国的文学诗歌作品,作为民族情感的自然表达,如何通过准确优美的外文翻译,让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也能真切感受中国人的心灵特质,这是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中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在文化创新发展方面,我们应当共同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科技应用的有机结合,从书法戏曲到影视动漫,展现文化生命力。我们更可以合作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交流的新的桥梁,让世界透过中华文化更加的理解跟尊重我们的价值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