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 文化峰会热议AI促融合发展
中评社北京5月31日电(实习记者 叶佳怡)5月30日上午,由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举办的“2025年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四海文化论坛·两岸中华文化与人工智能对话”专场在北京市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举行,多名来自两岸的人工智能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前景等分享看法,并就两岸人工智能合作机遇、促进两岸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等建言献策。
台湾人工智能联盟理事长张凯钧博士表示,台湾半导体产值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全球 AI芯片与高效能运算的核心供应者。在产业应用深化方面,他强调,首先将生成式AI与金融、医疗、零售等垂直领域深度整合,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此外,也将利用制造业智能转型,加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强调,文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引领着科技的发展,只有文化的引领才能让科技服务于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此外,她还谈到,人工智能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人类环境在不断变化,而工厂中的环境是结构化的、固定的,因此,人工智能需要随时适应环境以及根据环境变化来决策。畅想未来时,她表示,中国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应用场景示范效应会使中国形成庞大的具身机器人市场,引领全世界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话语权。
谈到利用AI弘扬中华文化的多重模式,清华大学台湾校友创会秘书长谭世坪博士分享到,首先要利用AI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复原文物;其次要利用AI创新地表达传统文化艺术,生成传统艺术模型,赋能传统戏曲与音乐。此外,他还认为,要重视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新形式,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文化魅力,也可以利用AI互动生成全新的教育工具。他指出,文化IP与数字文创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可以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公众参与。最后,他表示,AI在探索前沿技术的同时,要避免文化失真和数据偏见,防止过度娱乐化和单一叙事,应该要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盖多元文化视角。
关于全球开源合作、共筑人工智能中文数据基座,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指出,基于目前大模型创新成本高昂、单一机构难以覆盖所有环节、计算资源依然昂贵且难以获取等挑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将秉持“AI向善”的理念,降低创新冗余成本、共建共享创新资源、降低硬件使用门槛、利用AI赋能最需关怀的群体,以此践行推动人类福祉的使命。
介绍AI促进两岸合作的途径时,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所长汤绍成指出,大陆和台湾在智慧制造方面相辅相成,可以利用AI科技的投资和资源共享促进两岸的经贸的合作。此外,在文化教育方面,AI可增进两岸文化教育的合作可以为两岸和平发展、国家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理论方面,强调结构主义和数据认同至关重要,可以促进两岸的相互理解;在认知理论方面,利用AI减少对假新闻的舆论操纵,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