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权:改名议题叫停 卓荣泰“打脸”刘世芳
昨日星期四,是“行政院”召开每周“院会”的日子。“行政院长”卓荣泰对于由“内政部长”刘世芳掀起的全台“中正路”改名争论,“一锤定音”:道路命名或更名是地方政府权责,目前地方政府与民众都尚待沟通,“行政院”并没有全盘推动的任何计划。卓荣泰还强调“行政院”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关注总预算解冻后的执行,及推动《强化安全韧性条例》及未来的特别预算。话中之意是不能让并非当务之急的“中正路”改名议题,干扰这两项火烧火燎的重大政务的推动。当然,卓荣泰所指的“道路命名或更名是地方政府权责,目前地方政府与民众都尚待沟通”,也是关键原因,因为刘世芳推出的“中正路”改名议题,是属于地方政府的权责,却遭到了包括部分民进党执行的县市的政府的抵制,根本无法实施贯彻。
刘世芳在遭到卓荣泰“打脸”后,“没脸”亲自向公众宣布“内政部”执行卓荣泰决策的决定,因而在昨日下午“内政部”举行部务会报会后的记者会,就由政务次长马士元出面宣布,卓荣泰“院长”已有指示,“中正路”改名这个议题,“我们基本上就到这个地方为止”。
这是一向办事不够沉稳,“拍脑袋决策”的刘世芳,再次遭受重大挫折。实际上,当年她刚走马上任“行政院秘书长”,就扬言要废除《港澳关系条例》,遭到《港澳关系条例》法案的草拟人、时任“陆委会”主委的蔡英文的高度关切,而致电蔡英文致歉。
卓荣泰决策搁置“中正路”改名的议题,当然首先就是这个议题的推动于法无据。实际上,按照《地方自治法》规定,包括为街道命名在内的县市道路管理,是属于县市地方自治的权力,执政当局不能插手干预。正因为如此,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才刻意地在当时仍是由中国国民党执政的“总统府”的门前,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明剃”国民党的“眼眉”。另外,无论是国民党执政还是民进党执政,当台北市政府是由在野党掌政时,对于每年“双十大会”的主席台的棚架搭建,台北市政府在审批“路权”申请时,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托肘”。
当然,在实务方面,除了是卓荣泰所指的避免让“中正路”改名争论干扰总预算解冻后的执行及推动《强化安全韧性条例》及未来的特别预算之外,可能也是担心如果民进党当局强行推动“中正路”改名,将会激发地方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严重影响在推动“中正路”改名过程中,恰巧要进行的“大罢免”第三阶段投票的投票率及投“同意票”率,让民进党精心策划的“大罢免”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