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307期:论重大战略
中评社香港7月5日电(记者林艳)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07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7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中美关系、“两制”台湾方案、台湾政局、台湾经济、东北亚安全等议题共计16篇文章。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中美战略相持与共处》《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新态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两篇文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执行所长陈文鑫在《中美战略相持与共处》一文中指出,“中美战略相持”主要指中美两个大国实力日趋接近、战略互有攻守、双方均不具备压倒性优势的一种战略态势。战略相持给中美关系带来的不是风平浪静,而是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由于战略相持阶段的发展态势将决定未来战略博弈的走向与成败,两国在战略相持阶段的博弈较量势必空前激烈。从中美战略相持的客观现实出发应看到,中美战略相持既是实力之变使然,也与两国利益深度交织有关。实力之变是根本原因,而利益交织和相互依存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中美之间利益深度交织,双方战略相持的状态得到巩固和强化。利益深度交织是中美战略相持有别于冷战时期美苏博弈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表示,战略相持阶段的中美如何相处,不仅攸关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他指出,相互尊重是直面“相持之实”的应有之义,和平共处是规避“相持之险”的内在要求,合作共赢是应对“相持之久”的必然要求。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夏立平和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新雷共同发表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新态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一文,他们认为,在中美战略竞争的主基调下,拜登政府根据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从大国政治、国际秩序和文明形态三个维度推进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新态势。该新态势意欲通过“国内投资+结盟盟友和伙伴≥中国竞争”的内容模式赢得与中国在21世纪的大国战略竞争,并愈加呈现出目标更加明确、布局更加展开、路径更加清晰的显着特点。有鉴于此,中国应做好战略规划和保持战略定力,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国家战略体系;推动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推进军事和国防力量现代化,实现中国强军和强国相统一;加强中美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弱化中美战略竞争的溢出效应;用好中美磋商和危机管控机制,努力构建中美共同认同的地区历史角色;平衡中美不同的“国际秩序”立场基础,推动实现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现代化。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登了《对“两制”台湾方案的初步思考与探讨》《“福建模式”对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的效应分析》两篇文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郁在《对“两制”台湾方案的初步思考与探讨》一文中指出,尽管当前台海局势与两岸关系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前所未有,但维护国家统一前景、维护两岸和平的努力不应被放弃,两岸学界围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展开深入思考与积极探讨,对丰富国家统一理论、建构统一后治理模式、探寻达成统一的路径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她认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探讨与设计,应遵循几项基础性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确保”、“五个充分”。其中,“三个确保”是统一后台湾地区实施的“一国两制”,必须以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基本原则。上述三个方面是确保“一国”的基础与前提,那么,以下“五个充分”则是保障“两制”得以具体落实的重要关键:一是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二是充分保障台湾民众的利益;三是充分照顾台湾同胞的感情;四是充分吸收两岸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五是充分考虑其他国家在台湾的正当及合法利益。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才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杨昆福共同发表了《“福建模式”对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的效应分析》一文,他们认为,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与台湾关系密切的福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模式”。在经济、社会及文化融合方面探索出较具开创性、示范性的实践路径。闽台深度融合让在闽台胞的“家园认同”“文化共同体”意识不断厚实。由于福建在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中具有比较优势,闽台深度融合夯实了台湾方案的“闽台社会基础”,而先行先试及示范效应也进一步开拓两岸治理体系新路径。基于此,两岸融合的“福建模式”对台湾方案探索产生了极具正面的效用。其“融合统一路径”强化台湾方案顶层设计的适切性,制度创新安排丰富台湾方案治理实践的新思路,而融合发展凸显的两岸性为探索台湾方案提供了新启示。他们也认为,“融合统一”是两岸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福建模式”的重要内涵,它对于有效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家完全统一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登了《台湾会再次政党轮替吗》《2024:台湾的选择》两篇文章。
上海东亚研究所名誉所长章念驰在《台湾会再次政党轮替吗》一文中指出,如果不能有一股力量来澄清历史,拨乱反正,选举依然在他们制造的“爱台—卖台”、“台湾是台湾、大陆是大陆”逻辑中进行,国民党只能更“台湾化”,两岸关系只能越来越糟。如果国民党不能夺回话语权,政党轮替只是美好幻想。选举不完全取决于候选人有什么样的选举口号与伎俩,关键要给选民带来希望,这就考验在野党能不能突破“太阳花”设下的圈套。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林杰在《2024:台湾的选择》一文中指出,2024年台湾大选进入期中进度,对此次选战所进行之环境与主题的澄清,以及蓝绿政策选项的诠释,或助益选民对手中选票之分量有更富责任性的思考:前者之环境澄清关乎为什么要慎重而选,后者之主题诠释牵系所慎重选择的是什么,同时进一步审视蓝绿双方所提供选项之特殊性所在。
独立法人环球经济社社长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林建山博士在《台湾经济发展正陷全面失能衰退态势》一文中指出,历经75 年的台湾经济发展,前40年是启航加速跃进赶超的经济奇迹缘起,最近35年则以锁岛窒闷自绝而致经济动能大失的快速缘灭过程;预计2023年及其后至少三至五年时期,台湾经济必将全面失能于假滞胀真衰退的新格局困顿,除非能爆出更甚于前40年阶段的情境,再精炼一次制度性结构式大变革大翻转,否则台湾经济发展必将自此一路无能为力地纠葛失速下去。其中,有一个绿政府官方不愿意面对的大陆因素转向效应:2022年经济表现杰出的背后真实是,对中国大陆贸易顺差1,700亿美元,而对其他国家地区则大逆差,致使2022年总合贸易顺差仅有650 亿美元,可见悉拜中国大陆“让利”之所赐;然则,为了回应民进党的“仇中反中抗中”操弄,进入2023年大陆正式取消“让利台独”,以致立现如此毕露窘态。他指出,对于影响未来前瞻性经济成长发展动能高低强弱至关重要“实质投资”,台湾经济发展态势持续沦落于中等所得陷阱恶水坑里的岁月还很长。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捷在《台湾地区温和派的认同转变与民进党的“台独”框构》一文中指出,分裂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认同危机的产物。其中,分裂地区温和派的认同转变,关系到分裂与反分裂的整体态势。在理论上,认同转变包括认同边界、认同规则和类别关系的改变等内容。在分裂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认同转变主要体现为在统独立场上转向“支持独立”;双重认同者放弃国家认同并转而支持分裂认同。自2018 年来,台湾地区温和派的认同转变趋势尤为明显。在此过程中,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框架建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安全框架、民主框架和繁荣框架等框构实践,民进党当局全面建构了“反中”、“反共”、“反统”的政治生态,以敌意和歧视推动了台湾社会的认同转变。对此,我们要坚决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同时打好“斗争牌”与“团结牌”。一方面,需要全面揭批民进党当局“台独”框架建构的本质与野心,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与叙事的框架对冲;另一方面,需要突破对台工作传统上的蓝绿阵营之分,做到以我为主,从统独立场出发来做好温和派的统战工作。
本期双C 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双C论坛——东北亚安全的挑战与机遇”全文实录。本次论坛主持人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评论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董向荣、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赵明昊。与会专家学者在G7广岛峰会召开完毕的背景下,就当前台海形势、中日韩关系、中美关系、东北亚安全、美国的印太战略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他们普遍表示,此次G7峰会涉华内容大幅增加,可以看出美国正试图引领西方国家以及其印太地区的盟友形成“共同的对华政策”。对此,中方应该高度警惕,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当务之急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香港7月5日电(记者林艳)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07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7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中美关系、“两制”台湾方案、台湾政局、台湾经济、东北亚安全等议题共计16篇文章。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了《中美战略相持与共处》《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新态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两篇文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执行所长陈文鑫在《中美战略相持与共处》一文中指出,“中美战略相持”主要指中美两个大国实力日趋接近、战略互有攻守、双方均不具备压倒性优势的一种战略态势。战略相持给中美关系带来的不是风平浪静,而是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由于战略相持阶段的发展态势将决定未来战略博弈的走向与成败,两国在战略相持阶段的博弈较量势必空前激烈。从中美战略相持的客观现实出发应看到,中美战略相持既是实力之变使然,也与两国利益深度交织有关。实力之变是根本原因,而利益交织和相互依存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中美之间利益深度交织,双方战略相持的状态得到巩固和强化。利益深度交织是中美战略相持有别于冷战时期美苏博弈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表示,战略相持阶段的中美如何相处,不仅攸关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他指出,相互尊重是直面“相持之实”的应有之义,和平共处是规避“相持之险”的内在要求,合作共赢是应对“相持之久”的必然要求。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夏立平和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新雷共同发表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新态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一文,他们认为,在中美战略竞争的主基调下,拜登政府根据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从大国政治、国际秩序和文明形态三个维度推进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新态势。该新态势意欲通过“国内投资+结盟盟友和伙伴≥中国竞争”的内容模式赢得与中国在21世纪的大国战略竞争,并愈加呈现出目标更加明确、布局更加展开、路径更加清晰的显着特点。有鉴于此,中国应做好战略规划和保持战略定力,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国家战略体系;推动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推进军事和国防力量现代化,实现中国强军和强国相统一;加强中美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弱化中美战略竞争的溢出效应;用好中美磋商和危机管控机制,努力构建中美共同认同的地区历史角色;平衡中美不同的“国际秩序”立场基础,推动实现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