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边境行:中俄贸易动脉的活力密码

  中评社北京5月16日电/据新华社报导,一大早,满洲里鑫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从俄罗斯进口的油菜籽正通过智能化设备完成脱皮、压榨等工序,金黄的菜籽油缓缓流入储油罐。

  作为中俄最大陆路口岸,内蒙古满洲里凭借地缘优势与政策创新,正以粮油落地加工、二手车出口等多元业态探路中俄经贸合作新模式。

  “这批原料一通关,我们就马不停蹄投入生产,24小时连轴转。”公司副总经理杨志宏介绍,俄罗斯菜籽油酸值低、烟点高,国内下游企业特别青睐。这种“俄料中制”的模式,正让许多当地企业逐渐从单纯贸易转向深度加工。

  杨志宏算了一笔账:“通过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原料,成本每吨平均节省500元,去年至今已节省超800万元。”这一模式将传统贸易18%的税费压缩至综合费用4%以下,企业以低价获取原料,边民则通过贸易差价增收,形成“边民+合作社+企业”的共赢链条。自去年11月以来,鑫沣粮油累计从俄罗斯进口原料1.6万吨,货值达7000万元。

  近段时间以来,境外原料供应紧张,鑫沣粮油迅速调整策略:升级榨油车间设备,开发燕麦米等新产品,并利用生产空档期布局新厂区。“我们瞄准‘小而精’,用多元化产品对冲风险。”杨志宏表示,去年企业加工能力近12万吨,七成产品供应中西部市场,利税超6400万元。

  截至4月20日,2025年满洲里的互市贸易额已突破1亿元。据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解瑞杰介绍,目前有超过3600名边民参与互市贸易,今年边民累计获得100多万元收益,为当地带来近200万元税收。

  从“过路站”到“产业链枢纽”,公司的转型轨迹映射着口岸落地加工模式的发展,一批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过路经济”,而是依托口岸优势构建起“两头在外、精深加工”的新型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