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用鱼骨虾壳 助世界减塑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邓红兵教授指导团队开展实验攻关。\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香港5月19日电/日常生活中除了常见的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细如尘埃的塑料颗粒也遍布各个角落。公开研究显示,普通人每周“吃掉”的微塑料相当于一张信用卡大小。有效清除微塑料并从源头寻找环保替代品,成为亟待攻克的环境难题。

  大公报报导,近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赵泽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利用废弃花粉和鱿鱼骨,经特殊工艺处理,能高效“捕捉”水中微塑料颗粒,同样地,小龙虾壳亦可通过简便处理方法转化为高效的微塑料吸附材料。相关研究成果早前相继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权威期刊。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利用花粉,开发出一种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的新型生物塑料。“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归自然,真正实现绿色闭环循环,为减塑、无塑目标提供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赵泽表示。

  经特殊工艺处理 高效“捕捉”水中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通过大自然循环,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研究人员发现,不少家庭用来洗碗、擦灶台的清洁海绵每磨损1克,即释放650万个微塑料颗粒。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澳洲纽卡斯尔大学进行的研究更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人每周通过饮用水和食物摄入约5克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两年用掉了600斤小龙虾做实验

  目前,微塑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已被合称为新污染物“四大家族”。有研究指出,微塑料能够“入侵”人体多个部位,增加罹患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是生活中看不见的“杀手”。